美空军部长:希望中国永远不要武统台岛,因为美军已做好战争准备
弗兰克·肯德尔于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发表讲话:“美军现已整装待发,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
肯德尔是资深军官,拥有数十年军事经验,曾驾机飞越敌线。从实战到主导F-35项目,他的每一步都精心筹谋,为应对未来冲突做准备。
若台湾问题升级,美军是否已如肯德尔所述,做好应对重大冲突的准备?
【肯德尔的强硬底色】
2023年3月,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会议中心,美空军部长肯德尔对全球记者表示:期望中国不以武力统一台湾,同时美军已做好相应准备。
该言论无疑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复杂局势,带来更多紧张元素。
肯德尔,美国空军领袖,西点军校毕业后即入空军,成为战斗机飞行员。
越战时期,他亲自驾驶F-4“鬼怪”II战斗机执行作战,因此荣获飞行员翼章。
二十年前,肯德尔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主管采办、技术与后勤事务。
在任职期间,他面临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和争议的决策:为代号“联合攻击战斗机”(JSF)且尚在研发的F-35项目,选定核心航电系统配置。
当时,是否全面采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的“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存在重大争议。
DAS集成机身六侧红外传感器,为飞行员提供全方位360度红外视野,确保无死角监测。
图像被实时投射至高端头盔显示器,飞行员可透视座舱地板观察下方,显著提升低空飞行、夜间及对地攻击时的态势感知水平。
系统技术成熟度、高成本、软件集成复杂性及对项目进度的潜在影响,均引起项目团队内外广泛辩论与深切忧虑。
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肯德尔决定,将DAS定为F-35战斗机标准配置,非可选升级或特定型号专用,以确保其普及应用。
事后证实,F-35项目在研发与部署中面临成本超支、进度滞后等问题,但分布式孔径系统仍历经多次升级改进。
最终,它成为定义F-35先进作战能力的核心技术,赋予该机型前所未有的态势感知优势。
肯德尔因实战经验丰富、熟悉国防工业、在重大项目上决断力强,于2023年3月在樟宜海军基地会议上,以空军部长身份就台湾问题发表了明确强硬的声明。
该表述被外界广泛认为非出于一时冲动的外交用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表达。
【未雨绸缪?B-21与关岛的战略棋子】
弗兰克·肯德尔在发表涉台言论前约三个月,正式批准了美国空军B-21“突袭者”隐形战略轰炸机首飞计划。
B-21项目自启动便承载高度战略期望,旨在突破未来对手可能构建的先进且严密的综合防空系统。
执行多种远程任务,涵盖常规精确打击与核威慑,目的是逐步替换美空军现役的B-1B“枪骑兵”及B-2“幽灵”轰炸机等老旧机型。
肯德尔不仅推进尖端武器平台更新,还着重将资源和关注用于优化及加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关键基础设施。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坐落于第二岛链核心,因其战略地位重要,成为肯德尔重点关注和投入的对象。
在五角大楼多次保密会议上,肯德尔着力推动安德森空军基地的重大扩建计划,就该基地的规划与资源分配问题,他多次强调其重要性。
该计划的核心是倍增基地现有两条主要起降跑道至四条。
扩建旨在增强基地容纳力与运作效率,并提升抗毁伤及快速恢复能力,以支持更大规模军机如轰炸机、战斗机、运输机及加油机的高强度部署与作战轮换。
为实施宏大工程计划,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在关岛北部开展大规模土地平整与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砍伐了当地大片原有椰林。
热带暴雨中,推土机在施工现场昼夜作业的场景被环保组织拍摄发布至社交媒体,引发关于军事优先与环保平衡的讨论及社会争议。
肯德尔代表的美国军方视强化关岛为前沿战略枢纽为关键,旨在确保其在未来危机或冲突中效能最大化,以应对认定的持续加剧的挑战。
其战略地位被置于首要考虑,确保价值凸显。
【太平洋威慑下的舆论与部署】
2023年9月,弗兰克·肯德尔在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政治新闻刊物《山丘报》上发表文章,文章署其本名。
继续阐述印太安全议题,重点为台湾问题及所谓的“中国挑战”,向美国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明确表达关注。
此次表态与其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太平洋威慑计划”在传播层面形成了有效支撑与相互呼应。
PDI是美国国防部专为应对认定的中国长期战略竞争而设立,旨在系统、持续地投入资源,是一个涵盖多军种的预算项目及战略框架。
其核心目标是构建更弹性、分散、致命且难预测的军事态势,途径包括增加先进武器系统投资、优化美军前沿部署、改善基础设施、深化盟友联合演训与情报共享。
在PDI框架的指引与资助下,美国陆军于日本冲绳部署了新型“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
该系统是美国退《中导条约》后,为填补战区打击能力空缺而研发的“中程能力”项目产物,发射平台采用标准拖车设计,可发射数百至上千公里射程的“标准-6”导弹及“战斧”巡航导弹。
“堤丰”系统发射车能伪装成普通集装箱货柜,以此实现高机动性和隐蔽性,这一特点值得关注。
这些系统在未部署时,可存放于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等大型军事设施的加固掩体或地下工事,以增强其生存能力。
将陆基中程导弹系统部署于第一岛链关键节点冲绳,因其邻近中国大陆,被视为美国增强该区域快速反应与火力威慑的实质举措,战略意图明显。
【美国渲染“中国崛起”背后的真实意图】
弗兰克·肯德尔针对中国,因美国自视为全球安全守护者,尤其在亚太地区,其军事与政治影响力广泛存在。
过去数年,美国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国崛起”构成的“威胁”,大肆宣扬此观点。
“威胁”议题成美政府与智库关注焦点,国防部、国务院及华盛顿智库频发报告,称中国军事力量增长或对全球秩序构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日本大幅提升防卫预算,此趋势背后,美国亦扮演了重要推动角色。
日本防卫政策频提“中国军事扩张”风险为由。美方在全球安全问题上立场明确,即强化对盟国支持,特别是在对抗中国战略上。
这种协调操作背后蕴含简单而深远的逻辑:塑造共同敌人能团结盟友,并为美国军事及政治行动提供充分理由。
美国在亚太地区欲维持主导地位,面临中国崛起的挑战。中国的强大对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构成了显著威胁。
为应对挑战,美国需明确树立“敌人”,“中国军事威胁”成为其首选,以此作为应对的焦点。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敏感,源于对自身霸权地位的担忧。中国经济、科技及外交军事的快速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在科技领域近年迅猛发展,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高新领域获突破,军事技术亦实现飞跃,正逐步缩小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
这些变革挑战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尤其在军事上。中国军力增强,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绝对优势不再稳固,不似往昔。
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除军事竞争因素外,亦对美国外交策略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的提升,促使美国传统盟友与全球伙伴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
故美国强调“中国崛起”为威胁,实则为其维护全球霸权铺设道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