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孔黑科技还是智商税?小米SU7主动认账不甩锅,是谁在带节奏?

斌说bin 5小时前 阅读数 46 #社会

一台车,刚交几百辆,居然靠一个“前机盖挖孔”,掀起了汽车圈最大舆情。

小米SU7 Ultra这波操作,真的把话题拉满了——一块“有孔的碳纤维前舱盖”,让雷军陷入“是不是智商税”的漩涡。

你说这事离谱吧?确实挺离谱——买50万的车还得担心机盖进水、怕积尘;你说这事离谱吗?也不离谱——毕竟这车是雷军造的,不被放大解读才奇怪。

但在这场风波里,有人认真研究机盖结构,有人却在“吵着吃瓜”。

背后,其实是一场典型的中国新势力汽车“话语权之争”:一边是互联网车企的透明姿态,一边是传统车圈的旧思维死守。

这场“机盖门”,真的不只是个挖孔那么简单。

到底谁在带节奏?三种人里只有一种是车主

这事一开始,其实很简单:小米SU7 Ultra顶配用的是碳纤维材质的前机盖,为了兼顾重量与散热效率,设计了两个开孔风道,不少车迷说这东西“性能味拉满”。

但没想到,车还没大规模交付,这波设计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质疑:这孔会不会进水?以后洗车怎么处理?

有人开喷:这是不是智商税?就是为了看起来酷一点罢了;

有人大肆放图:挖孔设计藏隐患,还不如改回铝盖;

还有人发视频说要退款退车,甚至威胁维权……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真正下订单的车主,大多是理性态度;反而是一些“吃瓜群众”、“车评自媒体”和“改装商”闹得最凶。

总结一下,三类人动静最大:

第一类人,带节奏的“黑粉”:只要是小米出的,先骂一遍再说。打从SU7官宣那天就在冷嘲热讽,根本没搞清楚配置和结构,只要风头在,就要下场踩一脚。

第二类人,暗地捣乱的“改装商”:不少第三方商家看到“挖孔盖”火了,第一时间发自家“全铝升级版”,再来一波“避坑科普”。打着安全旗号,其实在卖货。

第三类人,真的在等车的“准车主”:看风波太大,也确实心慌了。怕买了个“问题产品”,这时候小米的官方回应,反倒显得特别重要。

所以说,这事里最“沉默”的,反而是最该说话的——真用户。

挖孔设计是耍帅还是真性能?别光看图,看看物理原理

很多人喷“挖孔是耍帅”,说白了是对性能车不了解。

你去看看保时捷GT3、兰博基尼Huracan STO,哪辆高性能车没在机盖上搞点“空气动力学”?前机盖开孔并不是“小米原创”的伪黑科技,而是赛车圈子里的“散热标配”。

小米这两个孔,是为了解决两件事:

第一,减重:碳纤维比铝轻了足足4.5kg,不是塑料件,而是真正多层复合结构;

第二,热气导流:SU7 Ultra是双电机四驱,前轴高功率电机和电控系统集成,前舱热量不小,必须有“热气出口”;

否则,车一跑高速或者高负载,你还真别指望能持续输出700多匹马力。

很多人说“那为啥别的车不挖孔”?别忘了,小米SU7是新能源性能车里极少数自研平台的纯电跑车化布局车型,它没用前备厢储物空间,自然可以放心挖孔。你要是特斯拉,前面还有个“frunk”,当然不敢随便开洞。

所以,不是小米特立独行,是它“够狠”敢牺牲部分场景去换性能和体验。

真正让人服气的,是小米这波“认账”操作

这事真正值得点赞的,不是挖孔本身,而是小米的应对方式。

事情一闹大,小米不是扯皮、不是冷处理,而是主动给出方案——所有对“挖孔”有顾虑的用户,可免费换回铝合金盖板,小米自己承担改装成本。

注意,不是补贴,也不是让用户出邮费,而是**“用户想换就换,小米买单”。**

这态度,放在传统车企上,你想都不敢想。你敢想比亚迪的汉出了个设计争议,会给你一车一策?你敢想蔚来ES6被吐槽内饰老气,会免费升级?不可能。

但小米敢这么干,一是雷军的互联网基因还在,二是它真把**“用户声量”当成第一生产力。**

这波操作,让不少本来犹豫的准车主又安心了不少——“就算将来我后悔了,厂家也不坑我,这车能买。”

50万价位,用户买的是“信任”而不是“参数”

别看小米SU7 Ultra是50多万的高性能车,用户图的也不全是三秒加速,而是:

你做事透明不透明?

出了问题你认不认账?

用户声音你听不听?

挖孔机盖事件,本质上是一个“信任测试”。小米选择了硬刚不是、承认不完美、主动兜底,这就是互联网车企在传统势力面前少见的坦荡。

你去看网上反转最多的一句话是啥?“本来我也觉得不好,结果小米能给我选,那我不换了。”

这就说明,小米赢得的,不是一次技术争议,而是一次“用户心智保卫战”。

小米SU7的舆论待遇,是“爆款的代价”

为什么别人家电动车出问题没人管,小米一个机盖能吵上热搜?

很简单,小米SU7太出圈了,天生就是流量焦点。

从起步21.59万起的入门版,到50万顶配的Ultra,从用户下定“当场排队”、到蔚来高层“发文酸小米”,这台车早就是**“不卖车也能天天上头条”的存在。**

而在中国汽车圈,越是火的车,越要被“泼冷水”,越要被“盯着放大”。

这种局面,雷军其实早就知道了——所以小米选了最稳妥的一条路:开放、回应、让用户选。

你说这碳纤维机盖是不是智商税?如果你买的是性能、是设计、是个性,那它值;如果你买的是实用、怕洗车进水、图稳,那就选铝合金。

这不就对了吗?

小米SU7这场“挖孔机盖风波”,可能是汽车圈最“互联网”的一次争议。

它不像传统车厂那样“闭门做车”,而是把讨论摊在明面上、把选择权交给用户、把责任主动兜起来。

你说这是不是“营销”?当然是。但比起装聋作哑、事后推锅的“老车厂玩法”,我宁愿看到更多小米式回应。

毕竟,这年头车企不缺技术,缺的是敢说“我们有问题,但我们负责”的底气。

最后问你一句:你觉得这事小米做得怎么样?你站“挖孔”一边,还是“换盖”一边?

评论区聊聊,看看车圈下一场风波会不会比这还猛。

评论列表
  •   用户15xxx27  发布于 2025-05-12 23:52:44  回复该评论
    是呀,只认错不退钱,给你20000积分只可以在他商城里兑2000元消费,还你个零头,整数吞了你!“真”汉子!
  •   力王  发布于 2025-05-12 22:40:14  回复该评论
    小编有钱,可以把小米的盖子全部买回去当装饰品,没人说你钱多了用不完的。
  •   心如止水  发布于 2025-05-12 23:56:17  回复该评论
    [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   惜君  发布于 2025-05-12 22:10:38  回复该评论
    带节奏的是你。首先雷老板说了,是有增加下压力和辅助散热的,还有PPT和微博的。第二,小米官方说的是1.3kg,怎么到你这就4.5kg?这差距要是买猪肉都差几十块呢?所以咱严谨点好吗?第四,没有因为它是小米被放大,而是因为无功效、仅装饰,这种本质问题,才被诟病、吐槽。当然了,能花4w2,买个装饰机盖,对于普通人来说挺奢侈、挺智商税,吐槽不犯法吧?你如果有钱,你买了这个机盖,我们会一边夸你有钱,一边说你土豪,还可以送你一句沙雕。您看成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斌说bin

斌说bin

每天更新不同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