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芳独子,22岁就当上军长,晚年为汶川灾区捐款5000美元
2008年5月12号,汶川发生了场大地震,这事儿让全国老百姓和海外华人华侨都特别挂心。那会儿,立马行动起来,全都投入到抢险救灾里头去了。还有好多国家和地区,也都送来了钱和物资,表达对灾区老百姓的关心。
那时候,身在沙特的台湾同胞马继援先生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他立马给家乡汇了5000美元过来,用来帮助受灾的乡亲们,还有支持重建工作,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不久,马先生的这个行为就被媒体迅速盯上了,他一下子就成了大家的中心。
那么,马继援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呢?为啥他大方捐钱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在意呢?
【民国公子马继援】
1949年8月份,兰州那边开打了,咱们西北野战军,在头儿彭德怀的带领下,跟国民党的马家军干了一仗,那真是拼死拼活,打得天昏地暗。
说到马家军,那可是大名鼎鼎,谁不知道呢?这是一股特别的武装势力,特别能打,而且凶狠得很,以前在中国甘肃、宁夏、青海这些地方很有势力。因为他们占领的地盘不一样,还分成了青马和宁马两拨人。在兰州战役里,跟我们军队打得最凶的就是青马那边的马步芳手下。
马步芳,在青海称霸了整整四十年,是响当当的“西北狠角色”,同时也是国军里的一名猛将。他家族势力大得很,在近代的西北地区,那地位是杠杠的。不过这家伙也没少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儿。
马继援,这家伙是马步芳的儿子,在民国那会儿,也算是个出名的公子哥儿。
马继援1921年1月18号在甘肃河州出生,他是马步芳唯一的儿子,从小就深得老爸的疼爱和娇惯。
马步芳对他儿子的教育那可真上心,简直让人惊讶。马继援还在启蒙的时候,马步芳就花大钱请了厉害的老师来教他。等儿子到了12岁,他又直接送他去青海省回族促进会办的第一中学上学。这完全就是一个负责任的老爸该有的样子。
马继援中学一毕业,马步芳就不想让儿子去汉人学校了。所以,他自己掏钱,请了些好老师,在学校里头加了个高中班,好让马继援能继续待在这所学校念书。
另外,马步芳为了让儿子具备军事方面的能力,特地在高中增设了军事课,还安排手下部队里的得力干将去给学生们讲解军事相关的内容,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
肯定的是,马步芳这个掌权的人不会光说不练,他为了让儿子在军队里积累点资本,就去找上级商量,想让他儿子马继援当上青海省南部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还是个上校级别。
想想也知道,一个还在校园里啃书本的高中生,既没碰过枪也没上过战场,更没有经过军校的专业锤炼,怎么能够挑起大梁呢?
不过,由于马步芳势力庞大,他的请求居然被通过了。这样一来,马继援小小年纪就当上了陆军步兵少尉,这事儿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是稀奇古怪的一出了。
但是,马步芳为了不让儿子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存在,后来就安排他去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深造,这样他也算有了一个正经且响亮的军校文凭。
1937年7月份,马继援完成了高中学业,正好赶上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他二话不说,直接奔向了青海省南边的边区警备司令部,重新接手了那个已经空了两年、属于他的参谋长位子。
说白了,马步芳为了让儿子马继援能接上自己的班,那是费尽心思给他铺路,一直都在悄悄做准备。而马继援呢,在老爸的鼎力支持下,也正式踏上了从军这条路。
【党政军三界耀眼新星】
1939年的时候,马步芳为了让儿子马继援的简历更好看些,就悄悄地在第82军里弄了个骑兵第3旅出来,还直接让马继援当上了这个旅的少将旅长。
18岁那年,马继援莫名其妙地就当上了国军里最年轻的将军。不过,这个将军只是个空头衔,马步芳并没打算真让儿子去带兵打仗,他只是想给马继援以后接手第82军军长铺个路。
1941年3月份,20岁的马继援被提拔成了第82军的少将副头头,他老爹马步芳呢,虽然挂着军长的名头,但实际上是兼职。马步芳心里明白,想让儿子在军事管理上真长本事,就得放手让他干。所以,只要不是啥天大的事儿,他都不亲自上阵,基本都是让马继援来张罗打理。
1943年3月份,22岁的马继援挑起了82军代理军长的大梁。一年光阴转瞬即逝,他得到了军政部的点头,正式坐上了第82军军长的交椅。这样一来,这位民国时期的公子哥儿,算是实实在在接过了老爸的班,成了西北地区新崛起的一方大佬。
肯定的是,马步芳在军队里不断给儿子铺路的同时,也没少操心他的政治未来,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人脉,帮马继援坐上了青海参议会秘书长的位置。而且,他还把儿子弄进了三青团青海支团的干事会,后来还升成了干事长。
就这样,马继援靠着老爸的一路帮忙,慢慢在党政军三界崭露头角,成了颗闪闪发光的新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继援就像个被老爸牵着走的木偶,毕竟他也在学校里正经学过,肚子里是有真本事的,所以他也有靠自己打拼的一面。
马继援对西方文化情有独钟,他特别擅长采纳新思想来做事。特别是在陆军大学高级军官培训班学习后,他慢慢领悟到现代战争得有新型部队才行。因此,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给第82军增加了一个汽车运输连,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之前靠人力运送补给的大难题。
很少有人知道,马继援这次的大动作,在众多军阀部队里,除了胡宗南的中央军,他算是头一号,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马继援这人挺有学问和眼光,跟他那个大字不识、心狠手辣的老爹马步芳比起来,简直就是个文雅的书生将领。
得说一下,马继援虽然是出身于一个土匪家庭,但他心里一直装着国家大事。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军队去了山西,接着又跑到河南,最后再跑到皖北这些地方跟日军拼死打仗。他带兵打得日军那叫一个害怕,一听他的名字就吓得不行。
但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加上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马继援和蒋介石站到了一起,跟我们军队打仗,这成了他人生中一个永远都擦不掉的污点。
不过,换个说法,马继援在战场上那种既勇猛又机智,做事干脆利落的性格,也确实表明了这个年轻将领是个称职的指挥官。
内战一开打,马继援就接到命令,带着队伍奔向了陇东,跟咱们的解放军杠上了。这一仗,他可真是出尽了风头。
【兵败兰州仓惶出逃】
1947年3月13号,国民党那边的胡宗南部队兵分两路攻打延安。我们西北野战军呢,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使劲儿地打了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延安保卫战。这一仗,真是给咱们的士气和民心都提了不少气儿。
后来,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一直采用快速多变的打法跟敌人斗智斗勇,接连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这三个地方打赢了三场大战,让国民党的嚣张劲头大大受挫。
不过,马家军那帮凶狠的家伙这时候在陇东一带胡作非为,又是放火又是抢劫,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还给陕甘宁解放区的西线安全带来了大麻烦。
所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彭德怀迅速行动,发起了陇东战役,打算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并找机会消灭敌人。
马继援在紧要关头接下了出征陇东的任务,那时候,他才26岁,年轻得很,压根儿没指挥过什么大战。所以,军里的老将们都不太瞧得上这位年轻公子,觉得他去打仗,简直就是自己往解放军的枪口上撞。
不过,马继援的表现可让那些老将们大跌眼镜。他指挥战斗时,不慌不忙,干净利落,巧妙利用骑兵的灵活性和地形条件,短短不到二十天,就把咱们队伍逼到了子午岭山区,让陇东的局势稳了下来。
碰到马继援的猛烈攻打,咱们军队只能调一个纵队的力量,翻过子午岭,打算再好好干一仗,赢下这场战斗。但遗憾的是,这次又没成功。等马继援不慌不忙地调了三路兵马来帮忙,咱们军队又打了败仗。
马继援连连获胜,这让那些青马军的老将们对他刮目相看,就连西北行辕的中央军高层将领也对他赞不绝口。这样一来,马继援的名声迅速传开,他还收获了不少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一时间真是风头无两。
可没想到,马继援的风光没多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他在陇东战场上打了个胜仗,但放到整个西北战局来看,那胜利真是小得可怜,不值一提。
两年后,咱们部队开始对西北地区发起猛烈的反击。马继援带着他的82军,一路败退,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跑回他们的老窝兰州。同时,整个西北的马家军也看起来快要撑不住了,形势岌岌可危。
1949年5月份,马继援正式接手了马步芳的整个部队,当上了青海兵团的司令。那时候,他的军事生涯算是走上了最高点。他信心满满,打算在兰州跟解放军来一场硬碰硬的仗。但可惜啊,事情没按他想的那样发展,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凡是做错事、反着来的人,最后都没啥好果子吃。
兰州那场大战,把青马部队的精锐打得差不多没了。马继援一看这局面,知道已经没法再扭转了,就和马步芳一块儿坐飞机跑到广州,后来又去了台湾。这么一来,在西北称霸多年的“西北狼”集团,算是彻彻底底地散了架。
在台湾那段时间,马家父子过得挺艰难,他们老是被人冷落和排挤。没办法,两个人只好换个地方,最后决定去沙特阿拉伯的圣地麦加安家落户。
不难想象,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海外漂泊,心里头得多不是滋味。每当夜深了,四周都安静下来,马继援就会琢磨起自己过去的日子,心里头对家乡的想念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马步芳走了以后,马继援心里头那个孤单啊,真是没法说,特别难受。他就老惦记着国家有啥新动静。一听说汶川那边地震了,他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立马就琢磨着,自己也得做点啥,好歹给受灾的地方送点温暖过去。
2012年2月27日,马继援在沙特吉达离世,走完了他91年的人生旅程。
马继援生在啥样的家庭,走上啥路,那不是他能挑的。家里头还有那时候的政治风气,硬是把他给推到了跟共产党对着干的地步,这事儿确实让人摇头。但话说回来,到了他老的时候,他能突然想明白,国家有难时,他还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份真心实意,也挺让人心里头热乎的。
说实在的,谁还没点过错呢?但只要心里装着国家和老百姓,愿意为国家出一份力,这样的人就值得大家尊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