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1.β-内酰胺类(β-lactams)
(1)青霉素类 包括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等。
(2)头孢霉素类
第一代:针对产青霉素酶的细菌感染,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胺苄等;
第二代:针对G-菌,如头孢孟多、头孢呋新等
第三代: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如头孢噻圬、头孢他啶等。
(3)头霉素 如头孢西丁。
(4)单环β-内酰胺类 如氨曲南、卡卢莫南。
(5)碳青霉素烯类 如亚胺配能。
(6)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如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等。
2.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4.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主要有
磺胺类 包括磺胺嘧啶(SD)、磺胺甲恶唑(SMZ)、复方新诺明(SMZco)等。
喹诺酮 包括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7.其他抗结核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秦酰胺等;
多肽类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代谢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见教材P57表3-1)
二、细菌的耐药性
(一)药物敏感试验(药敏) 指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某种细菌有无抑制作用的方法。
1.药敏测定方法
(1)稀释法(试管稀释法、微量稀释法、琼脂稀释法)
(2)扩散法(纸片法)
2.药敏结果的判断
(1)稀释法药敏结果的判断 常用
最低抑菌浓度(MIC) 以抑制细菌生长为标准。
最低杀菌浓度(MBC) 以杀灭细菌为标准,应使活菌总数减少99.9%以上。
(2)扩散法(纸片法)药敏结果的判断 以三级划分
①敏感(susceptibility) 指被检测菌株引起的感染,可用该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治疗有效。
②中介(intermediate) 指被检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与该抗菌药物常用剂量达到的血液和组织浓度相似,用药要慎重。被检测菌株抑菌环的直径介于敏感与耐药之间。
③耐药(resistance)指该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不能抑制被检测菌株,临床治疗无效。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是可知的。如细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指正常情况下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药物的耐药性。影响因素有三:药物使用的剂量;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1)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 mutation)虽然细菌耐药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药物存在形成的选择性压力有利于耐药突变株的存活,最终成为优势群体。联合用药和轮换用药可防止耐药菌株的存活。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plasmid–mediated resistance)耐药性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中,他们可以通过接合、转导和转化等方式传递,造成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R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