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在超级大国垮台前,中国获得顶级战机,这是赶美超俄的契机
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中国获得了苏-27战机。美媒回顾称,此举在中国赶超美俄之路上意义重大。虽言过其实,但深思其背景,此事确非寻常。
中国空军早期基础薄弱,实力有限。
80年代末,中国空军主力为歼-6和歼-7,即苏联米格-19和米格-21的改进型,技术落后。彼时,美F-15与苏-27已远超它们,凸显苏-27对中国的重要性。
歼-6与歼-7雷达性能差,探测仅二三十公里,仅能发射近距格斗弹。现代空战需超视距作战,雷达锁定百公里外目标。美F-15、苏-27表现优异,中国空军深感差距。
审视周边环境,80年代末台海紧张,邻国施压,中国空军实力乃国之底气。但升级非易事,自研先进战机力有不逮,四代机技术难以攻克,故需向外寻求合作,选购优质装备。
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致苏联经济恶化,军工虽强但财政困难。为获外汇,苏联放宽高端武器出口。1988年,中国抓住机遇,派员赴莫斯科,提出购买先进战机。
苏联先推销米格-29,机动性强但航程载弹量逊于苏-27。中国明确需求:远程重型战机,坚持要苏-27。苏-27配电传系统,雷达先进,可挂远程导弹,航程超3000公里,当时顶尖,令美国忌惮。
谈判艰巨,价格、技术转让及交付时间历经长时间磋商。苏联虽经济困顿,却不愿轻易出售核心技术;中国决心坚定,并寻求技术授权。1990年12月,双方达成协议,苏联售予中国三架苏-27。
此事确定时,距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仅年余。1991年初,三架苏-27抵达中国。时机恰到好处,因解体后俄罗斯政策混乱,武器出口态度多变。晚数月,交易或告吹。美媒称此为“超级大国末日之礼”。
从苏-27战斗机发展至歼-20,实现了技术的显著飞跃。这一进程保持了逻辑的连贯性,用词精确,中心思想不变,展现了战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
三架苏-27对中国空军意义重大,标志着首次拥有第四代战机,跨越歼-6、歼-7至苏-27级别。歼-6雷达探30公里艰难,苏-27则达百公里;歼-7仅配近距弹,苏-27装备R-27远程导弹,实现装备跃升。
关键在于,三架飞机非仅用于飞行,中国飞行员与工程师迅速拆解研究其构造与维护。苏-27的电传操纵、气动及雷达系统对中国航空业均为新技术,堪称“自行车到跑车”的飞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困顿,急需资金。1992年,中国购24架苏-27SK。1996年,再增购72架,大幅提升空军战力。此事引美及周边国家紧张,《纽约时报》曾报道。
中国不仅购飞机,更立志自制。1996年,中俄商定苏-27生产许可,俄方将售机并传授组装技术。1998年,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进口俄零件,自制歼-11,年底首批歼-11A首飞成功。
此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初期依赖俄罗斯零件,后逐步替换为国产。如发动机,由俄AL-31F转为国产“太行”,虽有瑕疵,但实现国产化。最终,歼-11A造104架,加购苏-27系列,共近150架。
歼-11A基于苏-27,但价值远超复制。凭借生产线经验,中国工程师着手改进,歼-11B升级雷达,武器系统灵活,实现空对地任务,并引入玻璃化座舱。《国家利益》称中国掌握苏-27技术并创新。
苏-27为歼-11奠定基础,并影响后续战机。歼-15舰载机气动布局沿袭苏-27;歼-16多用途战机电子系统远超苏-27。尽管外观各异,这些战机均蕴含苏-27的设计精髓。
歼-20更为先进。21世纪中国研发五代机歼-20,虽外观与苏-27无直接联系,但团队经验、技术积累源于苏-27研究,如气动、飞控。2024珠海航展展六代机模型,性能卓越。苏-27引进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显著,苏-27的引进使中国航空工业从维修升级跃升至自主设计生产线与研发。从歼-6、歼-7依图生产,到歼-11时,中国已能自主改良设计与调整参数。
歼-11B的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性能远超苏-27原装雷达,能多目标跟踪。发动机虽难,“太行”研发有进展。至歼-20,中国已掌握隐身材料、矢量推力技术。苏-27为起点,加速进程。
战略上的调整需明确方向,优化布局,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确保整体目标不变,同时细化执行策略,以实现长远发展。
苏-27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空军战略。以往歼-6、歼-7仅支撑近海防御。苏-27航程远、火力强,扩大了防御圈。90年代台海危机时,其部署东南沿海,震慑力大增。歼-11系列更让中国空军覆盖南海。
心理变化显著,中国空军曾自卑于装备与训练。苏-27的引入极大提升了信心。1996年台海危机,虽底气不足,苏-27仍展现实力。歼-20服役后,中国空军被视为全球玩家。
对俄罗斯而言,中国此举有“反超”之意。苏联解体后,俄军工创新放缓,主力仍为苏-35。中国以苏-27为基础,研发出歼-16、歼-20,性能占优。俄售苏-35时,中国已展六代机模型。
美国媒体持续关注中国军购。1992年购苏-27时,《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空军将崛起。1996年交易72架苏-27SK后,《纽约时报》警告亚太局势将复杂化。2022年,《军事观察》称苏-27引进加速中国军事现代化。
美国重视苏-27因它标志中国军事崛起。80年代末,美空军优势显著。苏-27缩小了差距。歼-20出现后,美视中国为威胁。《国家利益》分析称,苏-27引进助推了中国空军崛起。
美国存在异议,认为中国发展靠自身努力,苏-27仅起辅助作用,《外交政策》指出真正突破在歼-20。但不可否认,苏-27为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新篇章。
此事的具体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广。
苏-27的影响尚无定论。乐观者视其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转折点,认为无苏-27则无歼-11、歼-20。悲观者则称,苏-27仅为外物,中国实力源自自研,苏/俄技术贡献有限。
90年代,中国空军以苏-27彰显实力,尤其在台海、南海增强威慑。21世纪,歼-11系列成主力,歼-20加入五代机行列。此间,苏-27影响深远,但歼-20的隐身、矢量发动机技术乃中国自研成果。
中国空军现有数百架四代机(如歼-11、歼-16)及数十架歼-20,规模质量均提升。俄罗斯苏-35数量不及中国,五代机苏-57未大规模服役。美国有F-22和F-35,但中国凭数量和地域优势,已具挑战美国之力。
80年代末,中国空军装备落后,目睹美苏先进战机翱翔。苏联解体后,中国引进苏-27并学习制造技术。此后,空军迅速发展,从歼-11至歼-20,引起美国重视。机遇难得,关键在于把握。
苏-27战机于苏联解体前赠予中国,犹如种子孕育花朵。美媒高呼“赶美超俄”,背后是数十年艰辛努力。争议中,中国空军今日之地位,苏-27贡献显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