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精准打击的中国造船业,会被印度企业赶上么?
关税战如火如荼,美国不只是挥舞关税大棒,还对中国造船业进行精准狙击。美国通过对中国造船舶加征高额费用的方式,增加中国制造业相关产品的物流成本,并胁迫更多的国际船东弃用、少用中国造船舶,从而将新的造船订单给予美国有掌控力的日韩等国造船业,削弱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
一直苦于没有技术和订单的印度造船业或将因此深度受益。
全球造船业竞争态势明朗
通过从中国企业免费获取技术与资金的方式,印度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低端家电产业链和半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惦记着中国企业的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具有极强战略地位的造船业也在其攫取的目标范围。
此前有过印度邀请中国企业前去兴建港口的消息,但中国企业只对印度洋而非印度的港口感兴趣,中国船企也鲜少承接印度订单。
如今的造船业竞争态势,是中国造船企业在美国的精准狙击下,依然按自有的节奏完成订单并继续升级科技树;韩国造船企业在吃到中国船企失落的欧美船东订单后,忙于提升产能,试图夺回被中国船企拿走多时的全球第一位置;位列全球第三大船东国的日本,其造船企业正伺机而动;欧洲造船企业守着最后的高端船型,美国造船业忙于维修业务,东南亚国家的造船企业受限于技术和规模都有限、发展缓慢,印度造船企业确实有择机崛起的机会。
印度造船业并非没有一点积淀,印度的目标不可谓不宏伟:2030年东西海岸各有一个巨型造船园区、位列全球十大造船国,2047年位列全球造船国前五。而现实是印度目前国营和私营的造船厂合计只有28家,业务主要是小型与近洋船舶。2024年,印度造船厂的订单数量及吨位还不如越南和菲律宾。
印度造船业的优势与劣势
印度的优势在于,海岸线广阔,劳动力丰富,但问题同样出自这两个方面。印度至今没有多少深水大港,港口和航运基础设施普遍相对落后。印度的劳动力也以低端为主,而造船业不像电子厂,以打螺丝为主流,造船业是高端制造业+技术型密集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并不低,需要的是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
其实,在航运界,印度最大的优势在海员数量和拆船领域。印度拥有全球12%的海员,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从低级船员到高级船员,印度海员有望复制印度IT人员布满欧美业界的奇迹。
拆船方面,随着中国逐步退出该领域,印度占据了全球市场的3成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船舶拆解基地,当全球船东都选择到印度报销、拆解船只,印度虽然不具备逆向能力,也能有所收获。
美国的狙击让中国造船企业多少有些忧心2028年以后的订单。2028年之前,中韩日三国的造船企业都将没有多余的产能,印度所谓的机遇窗口期也仅到此为止,如果不能在2025-2028年迅速形成可靠的造船实力,下一波造船行情将依然没有印度的份额。
好消息是,韩国和日本的船企都有意向印度寻求合作机会,但韩国和日本船企显然不会像中国电子企业那样免费赠送产业链。
如何薅中国船企的羊毛?
如今,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让印度造船业敏锐看到了机会:全球主要船东和造船巨头为了避免在中美对决中被伤及,已经开始了造船版/航运版的“中国+1”计划,主要做法就是削减中国造船业的份额,而从中国转移出来的订单和产能,印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韩国造船业本来是更好的选择,事实上韩国造船业2025年以来的表现确实惊艳,狠狠地从中国造船企业手里拿走了多个优质订单。但韩国造船业的规模、产能、技工数量终究有限,只能吃下最肥美的部分市场蛋糕,市场份额更低的日本造船业同样如此。大量订单溢出的情况下,嗷嗷待哺的印度造船业虽然技术积累不够、技工能力不行、口碑和信誉也存疑,但大部分国际船东和国际造船巨头实际上没得选。最现实的是,印度所提供的大额补贴,真有可能吸引部分中低端船舶的敏感订单。
在印度看来,美国超高关税的压力推高中国电子企业生产成本后,印度可以对在印或有计划赴印的中国电子企业提出更多的条件,比如大部分股权必须转赠印度企业、核心技术必须转给印度企业等,印度在相信一心赚快钱的中国电子企业必然妥协的同时,坚信这一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诸如新能源汽车、造船、能源等更具战略性意义的产业。
近年来,中国产业界已经多次出现将核心技术无偿或以极低代价转给印度的情形,中国几代科研工作者和产业工人辛苦摘下的科技明珠,被部分企业如同抛弃玻璃弹珠一样随意给予印度,这样的情形理应引起重视,并不可再出现在造船业等重要产业领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