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不是办法,这些科学育儿理念你试过吗?
在一个周六的早晨,小明家的客厅里,传来妈妈与小明的争吵声。
小明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妈妈顿时火冒三丈,忍不住提高了音量:“你怎么又不小心!”而小明一脸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什么也没说。
这样的场景,对许多家庭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是孩子太调皮,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有待改进呢?
先稳住情绪,再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就像是一场没有脚本的即兴演出,情绪往往是最难把控的元素。
试想一下,当孩子因为拼不好积木而又开始哭闹时,即便你再急着出门,也不妨先深吸一口气,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冷静下来。
情绪失控时,多想一想我们想要传达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蹲下来,保持眼神平视,用温柔的语气像朋友一样沟通。
比如可以说:“你是不是很失落,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孩子通常在这个时候感受到理解,反而更愿意配合。
有研究表明,孩子对否定词如“别这样”的反应没有成年人想象中那么敏感。
取而代之的是,正面且明确的指令往往更有效。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时,大声说:“沙发是用来坐的,我们在地上走路。”这个时候再配合一个张开双臂的动作,示意他们下来。
他们从中学到的不只是规矩,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惯。
在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故事往往比说教更有力量。
举个例子:当孩子用餐时不小心洒掉汤,也别急着责怪,只需递给他们一块抹布,轻声说:“我们用这块布擦一擦吧。”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
给孩子选择权,减少对抗在孩子心里,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有时候,在成人看来,他们的需求显得有些“对抗”。
其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有限的选择,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
比如,在让孩子穿衣服时,不妨问:“今天我们是穿蓝色裤子,还是灰色的?”而不是开放式地问:“今天穿什么呢?”这种小选择既在家长能接受的范围内,又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掌控感,自然而然减少了不必要的对抗。
类似的方式,在吃饭和出门这些日常小事中同样适用。
每当孩子觉得他们的意见被合理考虑时,那些不必要的哭闹和反抗也就随之减少。
选择权有限,却让生活的和谐多了一分可能。
让孩子感受自然结果,避免说教有一句老话叫“吃一堑,长一智”,其实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
通过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言语上的冲突。
譬如,某次孩子故意把饭撒在桌上,记住不要急着再次盛饭,而是平静地告诉他:“因为饭撒了,这顿就没有了,要等到下一顿。”这不是惩罚,只是让孩子明白,行为会有后果,浪费粮食意味着肚子会饿。
当孩子在争抢朋友的玩具时,也别急着责怪,要去引导他过了一会儿再返还对方,或者一起游戏。
用行动去告诉孩子“抢东西会让别人难过”的道理。
通过自然结果,孩子能更有效地吸取教训。
结尾: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公式。
需要的是我们在每一次与孩子互动时,去体会自己的角色。
我们不是“将军”,不存在对孩子发布命令的权力感。
有时孩子的小动作,不是逆反,而是未被理解的求助信号。
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在不断学习着。
那些曾经用“吼”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换一种温柔的沟通,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发现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再是“对与错”。
当我们放弃高声的吼叫,选择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就会发现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并非一片混乱,而是一场平稳而有节奏的冒险。
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慢慢塑造了我们,成为一个更温暖、更有耐心的自己。
这才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无价财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