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打中国,也不愿打巴铁,印度中将:解放军比巴军容易对付得多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4天前 阅读数 3 #历史

印巴冲突结束后,印度官方首次公开,谈论这次印巴战争的细节,观察者网报道,这次莫迪首次公开讲话,全程只字不提美国,让人十分好奇。

印度前炮兵部队总监P·R·尚卡尔中将在近日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竟然宣称:“印军现在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军事实力了,我想强调的是,在与中国解放军和巴基斯坦军队之间作出选择时,我更愿意对战中国解放军,因为巴基斯坦军队更擅长战斗。”

这位中将的言论一出,震惊全场,宁愿和中国打也不和巴军打?这是有多大的底气?

自我安慰

印度一空军将领认为,这次巴基斯坦可以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完全是因为他们购买了中国装备。不过他们认为,中国的装备一直被称为二级仿制品。

其实,现代化战争的胜负关键并非取决于单一武器的性能,而是依赖于武器系统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在近期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凭借中国提供的歼-10C战斗机与JF-17Block3“枭龙”战机,构建起“高低搭配”的作战体系,同时配备AESA雷达,地面还部署了射程达200公里的红旗-9防空系统,形成全方位作战网络。

在战斗的最后一天,巴基斯坦军队成功击落多架印度无人机,充分证明了这套作战系统为其带来显著的军事优势。

尽管巴基斯坦在全球军力综合排名中位置靠后,但其空军实力不容小觑,位居世界第七。作为拥核国家,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在战争期间多次强调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还说巴基斯坦军队在作战意志上也绝不逊色于印度。

经过多日激战,印巴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但在停战前夕,印度违背约定,向巴基斯坦空军基地发动大规模导弹偷袭,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巴基斯坦方面确认,空军中队长、王牌飞行员乌斯曼・优素福等5人在印度对伯拉力基地的空袭中不幸牺牲。有专家称,培养一名优秀飞行员的价值远超一架战机,此次损失反映出巴基斯坦在防御部署上存在疏忽。

军事专家指出,这场战争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远距离空战或将成为现代战争的常见模式。

印度在此次冲突中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未能建立完善的作战体系。印度虽出动60多架战斗机参战,但机型繁杂,导致作战协同性极差。

据观察者网报道,印度被问到到底是不是“损失惨重”,一直含糊其辞,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更多是为了稳定国内国际舆论,实则是自我安慰的无奈之举。

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如何?

1962年中印战争的惨败促使印度开启军事改革,近年来其国防预算突破80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四。

通过引进法国“阵风”战机、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以及自主研发“光辉”战斗机、“布拉莫斯”导弹,印度构建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装备体系。

核威慑能力方面,印度通过“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陆基导弹、战略核潜艇、空中核载具),具备二次打击能力。

然而,军事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2025年国防预算中养老金支出占比23.6%,挤压了装备采购资金,陆军部分装备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水平。

军工采购体系低效导致成本比国际市场高40%,而自主研发的“光辉”战机项目耗时30年才形成战斗力。在印巴冲突中,印度虽凭借15倍于巴基斯坦的工业产能和5500亿美元外汇储备形成压制,但其“外科手术式打击”未能彻底解决跨境渗透问题,暴露出现代化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适应性不足。

作为“印太战略”核心盟友,印度2023年从美国获得200亿美元军售和核潜艇技术合作,同时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进口俄原油增长300%)。这种双重战略使其在联合国获得对克什米尔问题的默许空间,但也面临中美博弈的压力。

回顾历史,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度因长期推行侵略政策,表现出极度自负。尽管中国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并非占据绝对优势,但印军最终遭遇惨败,多个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或重创,造成上万伤亡,损失巨大。

这场失败沉重打击了印度当时想要成为美苏之后世界第三大国的野心,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也因战败而一蹶不振,几年后抱憾离世。

从根源来看,印度军队会失败,是因为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坚定意志、高超的战术水平,以及捍卫国家主权的战略决心。如今看来,尚卡尔中将似乎没有从1962年印军这场惨痛的失败中吸取到深刻教训。

中印若真要开战,印军有取胜的把握吗?

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仅用中国提供的歼-10C战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便击落印度多架"阵风"和苏-30MKI战机,暴露了印度空军"万国牌"装备的致命缺陷。

印度空军36架"阵风"战机刚列装不久,就因零部件供应混乱、飞行员训练不足导致战损率居高不下,而解放军西部战区的歼-20航空旅已形成完整的隐身作战体系,其配备的PL-15远程导弹可在超视距外摧毁印度主力战机,且具备指挥无人机群进行蜂群攻击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轰-6K轰炸机挂载的高超音速导弹可在1000公里外精准打击印度航母,这种防区外打击能力使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在战时几乎无生存空间。

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基建投入虽有所增加,但其所谓"全天候公路"仍受制于喜马拉雅山的复杂地形,冬季大雪封山时前线补给依赖空运,成本是中国公路运输的20倍。

反观中国,通过新藏铁路、喀喇昆仑公路等工程,可在72小时内将西部战区3个合成旅投送至边境,且配备的15式轻型坦克、PHL-191远程火箭炮等装备专门针对高原作战优化。

在战略威慑层面,解放军的东风-41洲际导弹和巨浪-2潜射导弹构成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使印度在冲突中始终面临"战略后方被端"的风险,这种不对称威慑从根本上瓦解了印度的战争意志。

从印巴战争的实战检验到中印军事体系的全面对比,印度在技术代差、工业自主、后勤保障和地缘博弈等核心维度均处于绝对劣势。

解放军的歼-20、轰-6K、东风-17等装备构成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力量平衡。

即便印度倾举国之力扩军备战,其"万国牌"装备的整合困境、军工体系的低效顽疾和战略资源的结构性缺陷,都使其在与中国的全面对抗中难有胜算。

历史经验表明,印度若误判形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等待它的将是比1962年更为深刻的战略溃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听小书生讲述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