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163年后,海参崴使用权终于回到中国怀抱
海参崴这个名字在咱们中国人心里有着特别的意义。163年前,由于历史上的缘故它从中国流失掉了,这成了咱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件遗憾事儿。不过呢在2023年6月1日,这一天会永远被记住,仅仅是因为海参崴的使用权限最终又回到了中国。
回顾历史,1860年的《北京条约》如一道沉重的枷锁,让当时积贫积弱的清廷,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无奈割让了包含海参崴在内的多达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曾经那仅仅是个宁静的渔村,不过由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以及天然的良港条件,具备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海参崴处在东北亚的关键位置,北边跟俄罗斯紧紧相连,往南能望见日本,东边靠着广阔无边的太平洋,是天然的贸易中转场所。
而且它作为亚洲最大的不冻港之一,港区水深达11.5米能够轻松停靠10万吨级巨轮,哪怕在寒冷的冬季,当众多港口被冰雪封印,它依然可以正常运营,年吞吐量更是突破了1亿吨。就港口对于东北经济的重要性而言,那是相当突出的。
过去,由于失去了海参崴这个理想出海口,东北地区的货物若要出海,往往需要绕路远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样一来,进出口贸易成本比正常情况要高出30%以上费时又费钱,极大地限制了东北经济的对外发展步伐。
时间来到2023年6月1日,这一标志性的日子,俄罗斯方面将海参崴的使用权交给中国,背后蕴含着诸多深意。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首先体现的是中俄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知道港口的使用权移交可不是一件小事,足以见得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的信任程度之深。
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尤其在美国不断对中俄两国实施制裁,妄图孤立两国的背景中,这一举措无疑是中俄紧密合作、抱团取暖的有力证明,是对外部孤立行径的有力回击。再从经济层面分析,海参崴使用权的回归带来了诸多新机遇。对于东北地区来讲,这毫无疑问是振兴发展的新助力。
有了这个方便的出海口,东北地区的产业提升,还有经济转变等工作,都可以加快进行。据相关经济专家基于事实的推论,依托海参崴港口,东北地区有望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这个时候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框架下,海参崴成为了连接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关键枢纽,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的通道。
它的开放,就像在东北亚区域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能够让经贸往来的“活水”更加顺畅地在各国之间流动,促进中俄日韩等多个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带动整个东北亚经济圈蓬勃发展。
不过要清楚的是,当下我们得到的是,海参崴的使用权限,而非主权。这就如同租了一个车位,虽然可以停车使用了,但车位本身的归属权依然属于别人。
尽管如此,对比过去那163年里,东北地区连借助这个出海口发展经济的机会都没有的情况,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海参崴使用权的回归,总之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它既承载着过去的遗憾,又开启了未来诸多的机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