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再提和平统一,决策层还做好了另外两点准备

科普启示纪 2天前 阅读数 122 #国际

第一点准备:军事威慑加码

2023年4月,蔡英文跑去美国跟麦卡锡见面,捅了马蜂窝。没几天,解放军东部战区就宣布在台海周边搞大规模军演。

这次演习可不是闹着玩的,动用了70多架次飞机和20多艘舰艇,覆盖了台湾周边六个海域,模拟封锁关键港口和拦截敌方舰队。台湾媒体都炸开了锅,说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其实,自从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解放军的演习就没消停过。频率高了,强度也上去了。根据台湾军方估算,2023年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演习砸了150亿美元,占国防预算的7%。

到了2024年10月,又来了个“联合利剑-2024B”的演习,山东号航母带着一堆主力舰艇出动,模拟对台湾东部海域的全面封控。演习搞得台湾渔船不敢出海,民航航线都受影响,岛内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了。

这些演习的目的很清楚。第一,对着岛内的“台独”势力敲警钟:别以为有靠山就敢乱来,解放军的拳头硬着呢。第二,给美国和它的盟友看:中国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地盘,别瞎掺和。

军事专家分析,这几年演习的重点从简单的火力展示,变成了实战化的协同作战,检验部队在复杂环境下的反应能力。2024年的演习还特意加了夜间作战和电子对抗的科目,摆明了是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2023年中国的国防预算达到2250亿美元,是台湾的15倍以上(台湾预算约150亿美元,数据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解放军有3000多架军机,台湾不到500架;海军舰艇总数超过350艘,台湾才26艘。

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拉开的,但近几年解放军装备更新速度更快,像歼-20隐形战机、055型驱逐舰这些大杀器都上了场。军事威慑这张牌,决策层打得是越来越顺手。

第二点准备:外交挤压空间

军事上硬碰硬,外交上也没闲着。2020年代以来,台湾的“邦交国”一个接一个跟北京建交,留给岛内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小。2023年3月,洪都拉斯跟台湾“断交”,结束了82年的关系,转身投向中国。

洪都拉斯总统在推特上直说,就是冲着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去的。2024年1月,瑙鲁也翻了脸,成为第182个承认“一个中国”的国家。如今,台湾还剩12个“邦交国”,比十年前少了快一半。

这“断交潮”不是偶然。中国拿出了真金白银,比如跟尼加拉瓜签自由贸易协定,给非洲和拉美国家修路建桥,经济牌打得响。反过来,对那些死抱台湾的大棒也挥起来了。巴拿马2017年“断交”前,对中国的出口掉了70%,经济压力直接让它扛不住。外交这块,决策层是软硬兼施,把台湾的退路堵得死死的。

除了拉“邦交国”,中国还在国际组织里给台湾使绊子。2024年秋天,纽约一场国际会议上,某个太平洋岛国的代表突然宣布跟北京建交,现场直接炸了锅。台湾代表团脸都绿了,散会就跑。这种事不是头一回了。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哪哪都看不到台湾的身影。中国的策略很明确:你不是要“国际承认”吗?我就让你寸步难行。

外交挤压的目的,就是让台湾在国际上混不下去,逼它回到谈判桌上来。没了外部撑腰,岛内当局的底气自然就弱了。

2023年,台湾外贸占GDP的比重高达60%,但主要市场都在大陆和东南亚,欧美远水解不了近渴。国际空间一缩,经济压力一上来,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当局还能硬撑多久?决策层这招釜底抽薪,够狠也够准。

军事演习和外交压迫一波接一波,台湾岛内的反应也挺复杂。2024年夏天,台北街头抗议活动多了起来,老百姓举着牌子喊“要和平,不要战争”。民调显示,超过40%的人觉得该跟大陆谈谈了,别老想着对抗。但也有死硬派,觉得再退一步就没活路了。社会撕裂得更厉害,当局骑虎难下。

经济上,台湾也吃了苦头。大陆是它最大的出口市场,占了40%的份额。2023年大陆对台商的限制多了起来,像水果、渔产品这些老被卡,岛内农民叫苦不迭。国际空间一小,贸易伙伴又少,台湾的经济增长率2024年预计只有1.5%,比前几年低了不少。这时候再硬扛,怕是自讨苦吃。

深层思考:为什么这么干?

大陆不再高频提“和平统一”,并不意味着放弃统一的大政方针,而是表明旧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需要更务实、更有压迫感的打法。几十年来,大陆一直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耐心劝说、经济拉拢、文化交流,希望借助融合逐步达成政治统一。

但民进党自上台以来,特别是2016年后,通过课纲调整、媒体引导、制度操作,将“台独”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年轻一代心中。两岸民意的断裂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深。

进入2020年代后,外部环境骤变,美国出于自身对华遏制战略,将台湾推到前线,给予前所未有的军事、外交和舆论支持,把台湾当作“战略棋子”反复操作。大陆这边看得清楚:再不有所作为,形势将越来越被动。

“不提和平统一”,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不再浪费时间做对方听不进去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打促和”的路径,重新塑造两岸力量对比与话语权。

军事和外交两手准备,其实是互为支撑、互为牵制的组合拳。军事方面,解放军近年来大幅度实战化演训,频繁绕台、封岛演练,不仅展示实力,也逐步构建实战经验和战略威慑体系。像“东风快递”“航母编队”“联合登陆”,这些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明确告诉岛内和外部力量:若挑衅过界,后果自负。

与此同时,外交战线也紧锣密鼓展开。大陆推动“一中原则”国际再确认,通过与更多国家签署备忘录、协议,要求不得与台湾发生官方往来或军事合作。

对亲台国家和势力,实施精准制裁、经济惩罚和外交降级,逐步削弱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最近几年,多个台湾“邦交国”接连转向,外部支持网络日益松动,这背后正是外交与经济手段在同步发力。

这样双管齐下的态势,让台湾当局的“台独梦”越来越难维系。即使岛内当权者嘴上仍强硬、姿态高调,但背后对局势的焦虑却是有增无减。台湾社会的安全感在下降,投资信心波动,民众对战争风险的敏感度也显著上升。大陆决策层正是通过这种“战略挤压”,在不开战的前提下不断削弱台当局的治理能力和心理防线,为下一步的统一战略铺路。

两岸关系这盘棋确实还长,但一个转折已经悄然发生:统一不再停留于口头呼吁,而是在实操层面全面启动。从军事部署到外交施压,从经济打击到舆论塑造,统一的“路径图”正日益成形。这一战略的执行节奏稳中有进,保有底线,又留有弹性:既要让岛内社会意识到统一不可阻挡,也要避免陷入一触即发的全面冲突。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科普启示纪

科普启示纪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