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廓尔喀:藩属国挑衅宗主国,清朝宗藩体系崩溃的开始

笼碧树影斜 3天前 阅读数 10 #推荐

1792年,清朝乾隆年间,大将军福康安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跨过喜马拉雅山。这支军队由索伦族勇士、八旗子弟、金川土司武装和四川绿营兵组成。他们击败了号称"天下最强"的尼泊尔廓尔喀军队,迫使这个南亚地区的军事强国向清朝俯首称臣。此后两国边境保持了长期和平。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1814年。当时控制着印度的英国派军队攻打廓尔喀王国。面对英军的猛烈攻势,廓尔喀人多次向清朝求救。但这时候的清朝已经远不如乾隆时期那么强大了,嘉庆皇帝以"大清皇帝平等对待各国"为借口,拒绝派兵支援。孤立无援的廓尔喀打不过英军,最后只能认输求和,成了英国的附属国。不过他们也没有完全断绝和清朝的关系,仍然保持着向两国同时进贡称臣的特殊状态,既向英国低头,也继续尊奉清朝为宗主国。

这种微妙的关系当然维持不了多长时间。1846年,英国人在尼泊尔扶持了一个叫拉纳的当地贵族发动政变,建立了听命于英国的拉纳政权。原本亲近中国的沙阿王朝就此被架空,成了拉纳家族控制的傀儡政权。拉纳掌权后立刻倒向英国,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不断在中尼边境制造事端。那时清朝刚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上战争消耗了大量兵力粮饷,还要支付《南京条约》的巨额赔款,朝廷财政吃紧,根本顾不上遥远的西藏边境,对尼泊尔的挑衅也只能装作没看见。乾隆年间清军两次狠狠教训了廓尔喀军队,让廓尔喀人打心底里害怕清军。现在虽然英国人给他们壮胆,但廓尔喀人还是没把握能打赢清军,所以他们在挑衅大清时都掌握着分寸,不敢把事情闹大。别看廓尔喀经常在边境惹事,但他们始终没跟大清彻底翻脸,仍然承认大清的宗主国地位,这也算是给大清留了点面子。

太平天国战乱一起,清朝的核心地区被打得七零八落,朝廷对边疆的掌控也弱到了极点。这种"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廓尔喀人可算等到了,他们打算往北边扩张地盘。1854年,廓尔喀王国打着帮清朝镇压叛乱的旗号,说要借道西藏去内地平乱。这种明摆着"假借路过、实为吞并"的把戏,清朝当然一眼就看穿了,立刻下令让廓尔喀军队退回边界。但人家既然来了,哪会这么容易就撤走。廓尔喀人"借路灭国"的诡计被看穿后,就以驻藏大臣违反约定向他们收税、抢劫伤害商人为借口,直接派兵打进西藏。1855年3月,他们先后占领了吉隆、聂拉木、普兰和定日绒辖等多个地方,搞得整个西藏都紧张起来。这次他们做得实在太过火,以前只是在边境搞些小摩擦,现在居然明目张胆抢占中国领土。

实在忍无可忍!面对廓尔喀军队的进犯,清朝决定派兵反击,这就是第三次廓尔喀之战。当时清军主力都在内地和太平军打仗,朝廷只能调动西藏本地的藏兵和驻守的清军去对抗。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作战能力,都远远比不上乾隆时期那两次大战。但清军将士们依然斗志昂扬,誓死保卫疆土。那年10月,清军夺回聂拉木,但很快又被敌人抢走,双方在这里反复争夺。到了年底,朝廷从内地调来2000精兵增援。廓尔喀人听说援军将至,不敢继续纠缠,开始陆续撤退。清军抓住机会,一举收复了所有被占的土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廓尔喀王国主动找清军谈和,清朝这边也顺水推舟答应了议和。这么一来,清军第三次征讨廓尔喀的战事就画上了句号。打完仗后,廓尔喀王国自己主动切断了和大清帝国的从属关系,成了清朝丢掉的第一个藩属国。这件事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大清帝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开始慢慢瓦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笼碧树影斜

笼碧树影斜

笼碧树影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