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佛教道教竞相发展及祆教传入,大放异彩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逐渐以佛道为主流,并与玄学互相竞争。
佛教在南北朝的蓬勃发展,已脱离先前依附儒、道的困境,于北魏刘宋时开始流行并逐渐中土化,时人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当时佛教逐渐产生出学派,有名的有三论宗、涅槃宗、天台宗、律宗以及禅宗。三论宗奠基于南北朝僧肇、辽东僧朗、兴皇法朗、茅山大明、吉藏大师。因依鸠摩罗什所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净土宗的思想主要在《往生论》内,其代表昙鸾提倡他力、易行思想等思想。涅槃宗方面,《十地经论》有勒那摩提、慧光等所形成的地论学派,以及昙无谶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北本),传入南朝后弘扬更广。律宗始于南北朝法显、慧光,着重研习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始祖智𫖮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所以又称法华宗。该宗主张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禅宗达摩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以心修禅,出世后还需度化他人。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有名的还有“一苇渡江”。佛教的高度发展也导致政府抑制、儒道二教激烈的问难。由于大量寺庙与僧侣减少税收与兵源,各国开始限制信仰佛教的人数与扑灭佛教。其中北魏太武帝、周武帝的灭法运动最有名,与后世的唐武宗合称三武灭佛。佛教进入刘宋代愈为一般人士所好,从而引起与儒教及道教为种种问题而论争。如“三世因果之真伪”、“精神之灭不灭”、“佛之在否”等问题盛为诤论。随着佛教的传播,空前的发展出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
道教的改革颇多成就,五胡十六国晚期的寇谦之受东晋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由于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不仅在宗旨、组织、道经、斋仪等各方面创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规模,而且将北朝君主和汉、鲜卑士族加入道教。将道教发扬至社会各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刘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则收罗以往道教典藉,参考当时的制度级佛教修持仪式,改革南朝的天师道。陆修静对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他的《陆先生道门科略》中。不过它的发展很快被上清派和灵宝派所遮掩。寇谦之与陆修静的改革使道教的教规、仪范逐渐定型。而后的陶弘景继续吸收儒佛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构筑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他融合南方葛洪的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后,开创了茅山宗。道教在南北朝时期还造作了大量的经书,道教经书的分类方法三洞四辅十二类就是这时形成的。
在北魏尚有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祆教的思想属二元论(即光明神与黑暗神),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祆教主要由西域进来的粟特人所传播,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祆教,北朝也有部分皇室信仰,史料中记载北魏的灵太后曾亲率领王公重臣奉祀胡天,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
琐罗亚斯德教在巴克特里亚-粟特地区受希腊丶贵霜文化影响后,其祭祀形式与丧葬形式与波斯已有显著不同,进入中原王朝后又进一步异化。例如,四臂的娜娜女神成为了主要的祭祀主神之一,这位坐于卧狮之上的四臂女神,分别握持日丶月丶碗和权杖,其中碗被认为是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可能与库柏勒的祭酒杯有关,而四臂的渊源,则可能受贵霜帝国时就已存在的“狮子上的朵尔加“的影响,朵尔加是湿婆的妻子,以狮子为坐骑,多臂,手持各种法器。四臂的娜娜女神,传播到新疆地区和内地之后,虽然总体形象上还保留四臂丶手捧日月的特征,但在细节上已有显著不同,敦煌藏经洞出土和北周时期的石棺床上的娜娜女神形象,手中已没有了碗和权杖,坐骑也不仅仅限于狮子了。
北周石棺娜娜女神像
【娜娜女神(Nanna)是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神祇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前3000年代),被称作丰收女神。在苏美神话系统中,她还与战争有关。伊南娜的形象始终是个少女,在苏美尔人的艺术作品中,她经常和狮子(力量的象征)一起出现。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0年),娜娜女神具有了性爱、丰产和战争之女神伊南娜(Inanna)的特征。伊南娜被认为是“天之女王”,掌管万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繁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