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书画名家——羡雲散人
羡雲散人 名石子庆 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人 1969年出生 汉族 作品曾用名石林 石云 閑雲山人 梅庵道人 梅华居士 云山曲江丐者 题画多以羡雲散人识
近玄学 亲道教 习翰墨 喜山水 好古文 多游历于太行 云梦山中 问道于太行天坛玄宫
习画由唐宋人入手 力追古意 于青绿金碧 水墨浅绛 心摹手追 未敢暂歇 书山画海 以心作履 师今人至宾虹止 每有心得 颇释素怀 从学于豫北山水名宿朱绍新先生门下 作品上拍于多家电商 热心于慈善公益书画活动 美术书法深造于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 市文化馆美术书法艺术毕业专干 独立艺术家 古琴师 河南省直美朮家协会会员
艺术概略
2006 庆祝记者节首届全国新闻界书画展
山东美协 魯能杯 全国书画展
2007 文化部主办新世纪新农村 华威杯全国书画联展
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收藏书画展
2007年后陆续入展文化部及各类省市展… …
无论作溪山行旅,还是写云上山巅,先生都可以通过娴熟的骨法用笔,把山水的精气神塑造得相当饱满,然后再给予随类赋彩,终是气韵生动的典范。在他的山水里游目聘怀,信可乐矣!心入画,诗入画,不但画得古风悠具,而且富有现代主义气息,民居红屋,隔水故乡,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是例证。
正是先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真情,所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飞奔跳跃的溪泉,还是舞姿翩迁的白云,或是鸟鸣物语,都是赋予画家的灵感。才能创作出有生机和活力的作品”。中国画的写生是注重写客观物象的心意和情趣,即使写生也是写意,夸张自然物象特征和意趣,是表现和张扬生活中的个性和特点。
先生笔下的小至一石一树,大至一山一水,无不意趣浓郁而又苍茫浑厚。这正是火热的生活涵养了他。他认为对景写生,并不是照搬物像于画面,而是要取大自然之精粹。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山川林壑,他只取最富有特色的,赋感悟、取舍中组织画面。
先生常说这是能与我心灵碰撞而让我怦然心动的景物。所以,他画面中既有飞瀑奔流,又见潺潺小溪,既有历经沧桑的老树古藤,又有苍郁蓬勃的茂林,无论是历经风雨的山石,还是萦回通幽的小径,都是画家源于生活的灵感。他画面中或苍、或秀的运笔,或浓、或淡的用墨,所表现的物像既是自然山川的气象,又是极富精神内涵的。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先生的画法郁茂浑厚,平凡中见幽深,用笔凝重、苍劲,善用兀笔渴墨,笔墨交融,层层皴擦点染,浓墨点苔,画面山川浑厚,草木华兹。赵平在学习髡残时,取其雄浑的气概,浑厚的气韵,变其浓墨点苔为浓淡互用,皴擦点染问如慧心润物,郁茂的景物将画面渲染的生机盎然,把画面营造的大气浑宏、苍莽厚重。
先生的画法郁茂浑厚,平凡中见幽深,用笔凝重、苍劲,善用兀笔渴墨,笔墨交融,层层皴擦点染,浓墨点苔,画面山川浑厚,草木华兹。赵平在学习髡残时,取其雄浑的气概,浑厚的气韵,变其浓墨点苔为浓淡互用,皴擦点染问如慧心润物,郁茂的景物将画面渲染的生机盎然,把画面营造的大气浑宏、苍莽厚重。
一丘一壑现真情,随笔墨情向自然。至山至水本敬意,融自然情归笔墨和蔼可亲,多有笑容,心地善良,乐于启发后辈,初见先生,他朴实内敛却饱含内蕴,他执着创作却不忘启发后辈,他两鬓斑白却不忘执笔逐山水。
先生画竹,其娴熟的笔触、流动的情韵、形态各异的构图、不断创新的精神跃然纸上,其一枝一干,一节一叶,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气韵非凡,表达了不同的意境美,雅逸至极。
先生画的梅花,更能体现出凝重古朴的意味,其气势风韵难以言尽。赵云壑师从吴昌硕,在深得恩师艺学精髓之后又有新径,这梅花图是最好的说明。用笔凝重古拙的梅干,盘虬怪屈,劲如弯铁,任意交错,或竖立劲直,或委婉横刺,或猛回而上,或俯探而下,颇具古篆笔意。尔又梅萼点点,含苞欲放,自伸展怒放之余透皎洁清新之韵,山石略加勾染,淡敷色,布嶙峋,正为梅干后盾。右边三行行草自上而下,与梅相向,点化主题,正添诗意。
先生一直在虔心用笔墨将他们勾勒,生命当笔,血液为墨,用质朴天真的态度,默默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只希望中国传统书画能很好的传承下去,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向它们、保护它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