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王朱美坞:与庶母私通生下儿子,其罪行让大明皇帝都不忍直视
明朝自朱元璋去世后,皇位继承与宗室权力之争成为焦点。无论是朱允炆的强硬削藩,还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的权谋手段,针对宗室的打压始终围绕权力争夺展开。例如,朱允炆时期,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被废,燕王、宁王则起兵反抗。到了朱棣时代,晋王、齐王、谷王、安定王成为打压对象。朱高炽在位时,辽藩诸王成为目标,而朱瞻基时期,汉王、晋王等也未能幸免。这些事件表明,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贯穿了多个皇帝统治时期。
【袭封前的乖乖男】
朱美坞是永和王朱济烺的正室所生,母亲是永和王妃王氏。永和国属于太原晋藩的一部分,其创始人是朱济烺,他是晋恭王朱棡的第六个儿子,同时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七个孙子。
在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晋王朱棡已经去世,他的长子朱济熺继承了晋王之位。由于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早逝,出生于1375年的朱济熺实际上成为了朱元璋的长孙。朱棡作为朱元璋的第三子,其地位原本就高于朱棣。加上朱济熺的身份和实力,如何削弱晋藩的势力,成为朱棣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403年11月,年仅十六的朱济烺获封永和王。九年后,即1412年,他与兄长庆成王朱济炫一同率太原右护卫移居汾州(现山西汾阳)。此前,高平王与平阳王已携四千晋王护卫迁至平阳(今山西临汾)。朱棣的这番布局显然经过精心策划。此后,尽管太原局势动荡,朱济烺在汾州安然无恙,未受任何波及。
在1426年,也就是宣德元年,朝廷正式册封庆成王朱济炫的庶长子朱美埥为郡王长子,还赏赐了他一品官服,这实际上就是确认了他作为郡王继承人的身份。既然庶长子都能享受这种待遇,那么作为嫡长子的朱美坞自然也不例外。到了1439年,也就是正统四年,朝廷同样赐予了他一品官服。
在朱济烺健康状况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作为永和王长子的朱美坞逐渐接管了王府的日常事务。此前由朱济烺负责的与朝廷的沟通事宜,现在也转由朱美坞直接处理。
丁酉日,皇帝回复永和王济烺的信中说:“收到府中长子美坞的奏报,得知叔祖病情严重,朕深感忧虑。特地派医生吴端携带药物,急速前往治疗。希望叔祖好好调养,早日康复,以满足朕对亲人的期望。”—《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一》
1443年3月11日,永和王朱济烺离世,终年55岁。明英宗为表示哀悼,暂停上朝一天,并追封其谥号为"昭定"。
昭定妃在宣德元年(1426年)去世,按照惯例,朱济烺应当与她合葬。然而,同年十月,朱美坞向朝廷报告,称其母妃墓上的绿琉璃因年久失修而损坏。由于时隔多年,汾州府的工匠已无法复制这种工艺,朱美坞请求朝廷提供新的琉璃。然而,英宗在正统初年对这位堂叔的请求反应冷淡,简单回复道:“既然没有琉璃,用黑瓦代替即可。”英宗的态度明确,表示不愿为此事费心。
【袭封后的倒行逆施】
1446年5月,明英宗委派他的姑父、驸马都尉井源作为主要使臣,同时任命给事中姚夔为副使,带着朝廷的符节前往册封。他们此行的任务是正式册封永和昭定王的长子朱美坞为永和王,并同时晋升其夫人丘氏为永和王妃。
同年九月,户部指控山西布政司官员在朱美坞的岁禄发放上存在违规行为,多发了三年。这里需要澄清两个关键点。首先,郡王去世后,其岁禄应自去世次月起停止发放。以昭定王为例,他于二月初十去世,因此从二月十一日起至年底的岁禄应全部停发,若已领取则需退回。其次,朱美坞作为郡王长子,与亲王世子相同,本不应享有岁禄待遇。
户部上报,永和昭定王济烺去世后,其年度俸禄应停止发放。然而,王府的教授与山西布政司的官员未及时通知终止支付,导致多发放了三年的禄米。相关人员应依法追究责任,已多发的禄米需追回归公。—《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户部的说法虽然没错,但让朱美坞在守孝的三年里完全没有收入,朝廷也觉得难以启齿。经过一番考虑,英宗以“朕对宗室向来优待”为由,决定不再追讨过去三年多发的俸禄,同时也不再追究王府教授和布政司官员的责任。
1447年十月,朝廷给朱美坞定下每年一千石的俸禄,同时册封他唯一的弟弟朱美垾为镇国将军。这段时间,朱美坞表现得很正常,尤其重视维护家人的利益。比如,朱美垾被封后一直没领到俸禄,朱美坞就在同年八月向朝廷上书,替弟弟争取应得的待遇。
然而,在为妹妹石楼县主修建陵墓时,朱美坞却因处理不当而引发了广泛的不满,甚至激怒了整个皇族。原本负责的官员已经为县主划定了五十三亩地用于建造墓地,但朱美坞觉得不够,又额外申请了三十亩地。这一举动让英宗非常愤怒,他认为山西的土地本就有限,朱美坞的行为过于贪婪,完全不懂得节制。于是,英宗立即颁布了一项新政策,明确规定皇室成员陵墓用地的规模,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明英宗下令规定,今后建造坟墓的规格如下:一字王级别的墓地占地五十亩,可建房屋十五间;郡王级别的墓地占地三十亩,可建房屋九间;郡王之子的墓地占地二十亩,可建房屋三间;郡主和县主级别的墓地占地十亩,可建房屋三间。此规定正式成为法令。—《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朱美坞的祖父晋恭王陵墓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八百亩。然而,由于朱美坞的新规定,未来亲王陵墓的规模将被限制在五十亩以内。这一举措可能会引发各地宗室的不满,甚至招致他们的强烈批评。
英宗对永和王一直抱有好感,毕竟他继承爵位后一直规规矩矩,没惹出什么乱子。至于宗室们都想把自家坟园修得气派些,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到了正统十三年九月,镇国将军朱美垾突然递上了一份密奏,里面的内容让英宗大吃一惊。那么,这份密奏到底写了什么?
永和王朱美坞与他的庶母有不正当关系,并且还侵犯了自己的妹妹。他指使太原左等卫军的八名士兵进入宫中,共同对宫女翠儿施暴,导致其死亡。他还强迫自己的妃子丘氏与他人发生关系,但丘氏坚决拒绝,最终未能得逞。朱美坞与庶母白氏生下一个孩子,却谎称是宫女所生,并请求赐名为钟铗。—《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英宗震惊不已,大明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如此荒诞的皇室丑闻。朱美坞的所作所为简直匪夷所思。如果说他与庶母、妹妹私通还能用色欲熏心来解释,那他逼迫王妃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行为,又该如何理解?英宗完全无法接受,立刻下令将朱美坞和朱美垾兄弟召到京城,亲自审问。
审讯结果让英宗彻底绝望,朱美垾的供词完全属实。各地藩王和京城皇族纷纷上书,指责朱美坞的行为"违背人伦,败坏道德",属于不可饶恕的重罪,必须处以极刑以警示他人。
然而,根据太祖皇帝在《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即便犯下重罪也不应处以极刑。此前,汉王朱高煦和齐王朱榑的死因成谜,给宣宗朱瞻基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困扰。因此,英宗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不处死朱美坞,并作出了如下判决:
永和王朱美坞被剥夺了王位,贬为平民,必须留在京城生活,并且要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彻底悔改,以确保自己能够平安度过余生。
此外,永和王的两个儿子朱钟录和朱钟铗被贬为平民,每月只能领取四石米,负责看管永和昭定王的陵墓。
永和昭定王和朱美坞的家眷继续住在永和王府,朝廷每年提供五百石米作为生活保障。
翠儿与多名宫廷人员勾结,导致八人丧命,最终这些涉案者均被处以死刑。
永和王府的日常管理由镇国将军朱美垾负责。
英宗的决策显示,他并未考虑让朱美垾继承永和王的封号,这意味着延续了四十五年的永和国正式终结。出于谨慎,英宗对朱美垾的意图提出质疑,并明确要求他必须妥善照料两代永和王的家属,特别是朱钟录和朱钟铗这两位年幼的王子。如果这些家属出现任何意外,朱美垾将承担全部责任。
你务必小心行事,待人真诚,照顾周全,确保无论亲疏大小,每个人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府内要明确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这样才能避免外界非议,不辱没先祖的名声。要吸取前人的教训,自我约束,勤奋学习,修养品德,亲近贤人,乐善好施,这样才能长久保住职位。如果重蹈覆辙,违背礼法,无论明处惩罚还是暗中谴责,都难以逃脱。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你要时刻保持敬畏与谨慎。—《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出乎所有人意料,朱美坞因严重罪行被惩处,但他与庶母所生的儿子朱钟铗,在二十一年后的成化五年(1469年)竟重新获得了永和王的封号。这种从普通百姓一跃成为郡王的罕见经历,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