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寻访铁道兵的足迹
作者:沈子友(山东日照)
加格达奇:寻访铁道兵的足迹
加格达奇之奇,我是早有所闻。因为我曾当过铁道兵,并且就在当年开发大兴安岭的铁道兵3、6、9师中的6师当过兵,还在后来编写6师军史时专门整理过这一段的资料。
加格达奇之奇
在我看来,加格达奇之奇主要有三:
其一、因兵而起
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还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被称为“高寒禁区”内的一片林海雪原,直至国家嫩林铁路上马,铁道兵在这里成立了指挥所,3、6、9师8万官兵相继开进,形成一座兵城,后来随着林业及工农业的开发,逐渐增大,直至发展成现在10万以上的城市规模,被称为“千里兴安第一城”。
其二、地盘错位
加格达奇,前身是大兴安岭特区,现在是黑龙江省达格达奇市,但其地盘却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据说这是黑龙江向内蒙古租借的,每年还要交租金。在我国一省跨进别省的“飞地”并不少见,但像这样的“租地”却是闻所未闻。
其三、兄弟拓荒
当时参与开发大兴安岭的是铁道兵3、6、9师,而最先进入的应是6师,因为嫩林铁路开工是1964年,而在其前一年的1963年,6师就开进了小兴安岭地区修建林区铁、公路。嫩林铁路上马后,6师随即开进,承担了大扬气至碧海170公里和呼中支线150公里的施工任务,当时师政委是徐诚之。与此同时,国家成立大兴安岭特区,首任党委书记就是他的哥哥。兄弟俩分任军、政一把手,同时组织指挥开发这一特区,应该也是一奇吧。
不过,这一史实我没有进行考证,而是听曾任铁道兵司令后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吴克华将军讲的。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吴克华陪同总参作战部长视察新疆边防后途经库尔勒,来到我们铁6师,在戈壁滩上接见了师机关人员并讲了话,其中就举了这个例子,我至今记忆犹新。
(加格达奇火车站)
北山上的铁道兵纪念碑
不过,我这次专程到访加格达奇,并不完全是奔着这些“奇”来的,而是想完成心中的一个夙愿:寻访当年老部队战斗过的地方。
但我的时间安排则有点不凑巧。9月4日,在游玩北极村之后,买到下午6点半的火车票,到加格达奇则是5日凌晨1点半,要不要登记宾馆呢?在犹豫不决中我走进了候车室,原来这里通宵卖票,候车室通宵开放,真是少有的人性化!我在这里买上至嫩江的火车票后,坐了一个多小时,约4点钟天就亮了。
(站在北山上看到的加格达奇)
因事先就知道铁道兵纪念碑就座落在北山上,所以出火车站后就沿街向北而行。这时天刚蒙蒙亮,街上还没有行人,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按照自己判断的方向,迫不及待地直奔北山而去。
上山的台阶不到千级,我没有走错。但到山顶后却没有什么纪念物,也没有指示牌,问从相反方向上来的行人,他们也不清楚。只有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向西基本上已到山顶,向东则还有路,便决定向东。
(山上面遇见的一个亭子)
我的判断又没有错。因为我登上的差不多是北山的最高峰。往左已一眼看到顶,只有向右一路下行。一路上,草木葱茏,确没有明显的路标。沿着小路蜿蜒而行,终于碰到了上面这座亭子,往下又看到了一处标志物,再往下远远地看去,直插天空的两条钢轨的标志映入眼帘。
加快脚步,赶到征念碑下。此时塔底下已有晨练的人。一位在周边溜达的老同志看见我后主动问“是铁道兵吧”?“是”;“当官的吧”?“不是,当兵的”。接着他说“经常有像你一样的人来这里”,看来他对此以习以为常了。
纪念碑及碑前的标志物
纪念碑,全称“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建设纪念碑”,1988年7月由中央军委批准建造。高22米、宽5米,中间由铁道兵军徽连结。
碑文记载:
一九六四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
广大指战员在举世罕见的“高寒禁区”,爬冰卧雪,英勇奋战,宿露餐风,奋力开拓,顽强拼搏,在林区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到1983年底,共建成铁路七百九十二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为开发林区,建设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
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
纪念碑周围有宣传栏,记述了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业绩。看其中的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于1955、1958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都因天气极寒而没有站住脚,先后下马。直到1964年,铁道兵开进,进行第三次开发,才获得成功。功劳应归功于英勇的铁道兵,正是他们以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才打开了位于高寒禁区的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从而有了现在的加格达奇。
周围宣传栏中的部分图片
要离开了,再回头看一眼纪念碑
相比上山的路,下山的路要平缓的多。一路下山,我一路想: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走小路修大路,于无路处修路,打通的交通禁区不再少数,但类似这样的纪念碑,却好像只有这一处,足见林区人民对铁道兵还是有感情有记忆的。
下山的路
在这里,顺便向看到拙文的战友们提个醒,如有机会到加格达奇看铁道兵纪念碑的话,可考虑从东路上,坡不陡路不远。我是从中路上的,还是有点费劲。
(大街上看到的景物)
消失的“三荣岗”
其实这次走上嫩林线,比到加格达奇我还想到的是三荣岗,因为那里是我们老连队修建的老部队的师机关驻地,是铁道兵“三荣思想”的发源地,也是我们的前驱老大哥们流血流汗、艰苦奋战的地方。它就在加格达奇以北160公里的地方。
但是反复查资料的结果是,自1968年部队转战襄渝线、嫩林铁路通车后,那里变成了三荣岗火车站,后来三荣岗火车站又变成了新林火车站,再后来新林火车站的客运业务又停办了。
如此以来,我还能去吗?还有必要去吗?去了又能看到什么?一系列的问号最后变成了“句号”。毕竟,半个多世纪了,一代人的记忆终将成为历史。
上、下图(师机关驻地、战友照片),以前文章中引用过的战友们提供的照片
好在以前我还曾发表过《东北大、小兴安岭时期的铁六师》《西里尼,铁道兵“三荣思想”发源地》两篇文章,在此不再赘述了。
2024.9.5日 游览
2025.4.26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夏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