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收到江苏的来信后,指示有关部门:请查施简烈士有关情况
之前聊起左权将军的时候,曾提到他在牺牲时尚背着留党察看的处分的经过。
左权受王明“左”倾错误影响,他的这个处分是源于1932年6月被人告发私藏“托派”文件,后来经过左权一再向中央说明情况,织上没有将他当作反革命论处,给了他留党察看8个月的处分。
1931年底,左权调闽西任新红十二军军长,他率部转战汀州期间,上海“托派”组织给时任新红12军政委施简寄了封文件,时任一团政委刘梦槐发现了这份文件,于是就向左权汇报了这件事。左权事后从施简处要回了这份文件,但在当时情况下,他未向党组织汇报,后从新红12军调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过程中,又遗失了这份文件。
这才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不过,原事件的主人公施简后来怎样了呢?
一1932年6月,左权因被人告发而受处分,因为“托派”问题在当时时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施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这也因而造成了一个历史谜团。
不少资料记载,施简是牺牲了,但不同的资料却有不同的记载,有说法称他牺牲在1932年5月,但也有文章称他是牺牲于长征前夕、
那么到底哪个才正确?
这还要从施简生平说起。
1906年,施简出生于江苏启东,时至今日,位于江苏启东市北新镇轶昌村还修建有施简烈士纪念馆。
根据资料记载,施简原名施漾旌,出生时家庭优渥,所以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4岁(1920年)跟随哥哥到上海读书。
施简到上海的时候,正值上海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陈独秀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工人运动,他也受此风气影响,积极参加革命。
大革命时期,施简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27年参加过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运动,同年正月初十,施简同青梅竹马的同乡女子盛婧德结婚。
据盛婧德多年之后回忆:
“当时投身革命心切的施简,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谎称自己是外出经商做生意,等挣了钱就回来接我们。”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与此同时,施简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并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左权也在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刘伯承、左权、施简等在苏联留学的一批人回国,并被派往中央苏区。同年10月,两人都被派往闽西领导革命。
当时,闽西的党组织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闽西各县原有的赤卫团早在1930年4月就被编为红九军,后来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同年6月,红十二军随红一军团进军江西,留在闽西的红军和地方部队组建红二十军、二十一军。
不久之后,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的红十二军,资料记载为新红十二军。辖三个团,总兵力3100余人,有1600多条枪。
左权调闽西后不久,即接替贺沉洋任军长,施简则出任政委。
同年10月20日,闽西革命委员会成立,施简任主席、张鼎丞、左权等人任常委。
施简为了巩固和发展闽西苏区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积极配合了红一方面军一、二次反“围剿”作战。
二不过很不幸的是,当时中央苏区正受“左”倾错误影响,施简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
资料的记载也从此开始出现了偏差。
第一种说法:
1931年春,闽粤赣省委在永定虎岗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获得了领导权力,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左”倾冒险主义,闽粤赣省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也正是为了推行这一决议。
极富军事斗争经验的左权、施简认为以闽西苏区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能马上远离根据地打击敌人。可遗憾的是两人的主张很快遭到了不少人反对。
不久之后,新红十二军集中于虎岗地区开始“肃反”,施简被诬陷关押,后获得平反。
1932年5月,施简率新红十二军到福建龙岩,几天之后,在攻打距龙岩二三十里的雁石镇是,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此为比较广的记载。
1993年版《启东县志》第二十八篇 “人物传记”记述,也明确记载施简牺牲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写的、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著名烈士》(第十卷),,也采用此种说法说。
第二种说法:
1931年春节前夕,新红十二军在闽西长汀县南阳“龙田书院”召开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卜克内西、卢森堡。
事实上,对于当时绝大多数红军战士而言,他们根本不认识所谓的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但对如此隆重召开的纪念大会,还是投入了足够的精力。
大会做完报告后,全体战士们热烈鼓掌,本来这也是惯例,但参会的团干事吴拙哉不知为何缘故,竟然高喊:
“坚决拥护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万岁!”
当时新红十二军正在传达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吴拙哉这句口号一喊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吴拙哉事后被作为反革命分子逮捕,并被认定是反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分子,经公审后,于3月2日在虎岗被处决。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吴拙哉才被定为革命烈士。
不久之后,新红十二军集体开赴虎岗“肃反”,史称“肃社党事件”,不少干部均受此影响被逮捕关押,其中部分人牺牲。
在逐步的深挖过程中,时任军政委的施简也受到了牵连,被定为“托派的三军负责人”,受到苏维埃红色法庭审判。
1932年6月9日出版的《红色中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用了很大的篇幅刊载了同年4月24日苏维埃法庭的《临时最高法庭批示》(法字第七号)和闽西省政府裁判部的《判决书》(第一号)。
判决书中记载了施简等十三人所谓“罪行”,施简被判监禁十年,因为他是工人出身,所以酌情减为五年。
1934年长征前夕,施简在瑞金去世(被杀害?)。
除了1993年版《启东县志》外,其后出版的诸多资料则是采取了这一种说法,
很明显,此说法就与第一种说法出现了偏差,因为资料中未标明施简在被判刑后有过平反,所以从理论上讲,施简在4月下旬被判刑后就关押了,根本不可能参与同年5月率领新红十二军作战,还牺牲在战场上。
八十年代中期,《启东县志》在追溯施简生平时,不少专家也倾向于施简是长征前夕被错杀了,但走访调查了许多当事人,他们对施简当年在瑞金被审判一事记忆深刻,但对他审判后的下落却并不清楚。
巧的是,当时启东县志办公室接待了一位自称是原新红十二军的老兵,他称曾听说施简是攻打眼石镇(雁石镇)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的。
因而被县志所采纳。
三总而言之,施简牺牲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直至1945年施简被平反。
结合党史资料来看,应该是当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会议上。
施简牺牲以后,他的家人们在后来许多年里,都在找寻他的下落。
据施简哥哥施漾东回忆:
“1931年4月,党组织就派施简去红区工作。临别时,施简对我说,我出去以后如有不测,请查找左权和刘伯承同志。我又为他做了衣服和日用行李,送到码头,依依不舍。两三个星期过去了,施简弟弟来了一封信,他已安全到了龙岩,我也放心了。哪知,这是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以后就杳无音信。”
1942年11月,施漾东专程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寻访弟弟施简的下落,当时《新华日报》社的负责人还亲自出面接待,但众人聚在一起想了无数办法,都没办法查清施简的去向。
施漾东没有办法,随后又辗转昆明、成都寻找,但最终也是失望而归。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施漾东写信给中央军委以及组织部查访弟弟下落,在杳无音讯的情况下,动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希望毛主席能够亲自过问此事。
毛主席对施简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在收到信以后,立即批转中央组织部。
1950年,中组部秘书处给施漾东写了封复信:
“施漾东先生:致函毛主席查询施简同志下落,经转来我处查后知施简同志系内战时期福建省死难烈士,年三十岁左右。十二军长兼政委,苏联学生,一九三二年牺牲。其他详情则无材料。”
施家人至此才知道施简的下落。
毛主席始终记得施简。1955年9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授勋仪式上,毛主席走到刘伯承面前,还特意问了一句:
“那位红十二军的施简呢?”
1958年9月12日,烈士遗孀盛婧德收到了毛主席亲笔签发一张编号20802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在丈夫离开家参加革命后,盛婧德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支撑着整个家,后来丈夫始终没有回家,为了给施家延续香火,她过继了一个孩子,取名施冲。
据施冲回忆,1997年新闻播报驻港部队组建即将开进香港的时候,已经年迈的盛婧德还竖着耳朵,还叮嘱他:
“冲儿,快去打听打听,这支老红军部队里有没有你爹指挥的战士?”
一提起早逝的丈夫,盛婧德就忍不住落泪。
2000年,盛婧德去世,享年94岁。
2005年,江苏启东县在布置新建的烈士陵园时,为施简烈士专门辟置陈列展厅,并塑造了烈士雕像。
2014年3月21日,已经是退休教师的施冲接受采访时还表示:
“娘生前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一定要和自己的男人葬在一起。娘讲,我和“祺狼哥”分手70多年了,活着我俩没有多少辰光待在一起,死后我俩要永远在一起,我要好好陪伴“祺狼哥”(施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