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韩国对华加征关税!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害怕中国制造?
二元对立的全球化,就更需要我们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想法,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今天这个世界。
就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前一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但由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过于炸裂,导致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
没有注意到,并不代表着这件事不存在。
4月1日,越南对产自我国和韩国的普碳及合金钢镀层板卷做出反倾销初裁,初步裁定对涉案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其中我国为0至37.13%。
韩国也紧随其后发布公告,决定对我国生产的厚板征收最高38%的关税,韩国方面称,此举旨在应对近四五年来,我国日益深化的“低价倾销式钢铁出口”。
所谓的倾销当然是胡说八道,但越南和韩国的反应,并非偶然。
就在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104%的超级关税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电视讲话中称,欧盟对此表示关切,呼吁双方理性克制。
最重要的是,冯德莱恩说,“我们也会密切关注这些关税可能带来的间接影响,因为我们无法消化全球的产能过剩,也不会接受对我们市场的倾销行为。”
事实上,对我国商品出口的担忧,并不是目前才发生的;在2018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时,就提到了这一点。
在新冠病毒时期后,欧盟又率先提出了“去风险化”,要在供应链上摆脱对我国商品的依赖。
从欢迎我国商品,到害怕甚至是畏惧我国商品,欧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一切,当然还是利益问题。
早期,我国制造业遵循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我们的优势产能,这些不过就是服装、玩具、各种小商品等等。
这些都没有和欧美产业链重叠,他们喜闻乐见看到我国商品的物美价廉,当然欢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国制造业也开始生产汽车甚至是飞机的时候,那么原来那些生产汽车和飞机的国家,还能够生产什么呢?
尤其是考虑到中美两国工人的收入差异非常悬殊,论物美价廉,欧盟根本比不过我们。
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问题,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质疑,也是今天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的根本原因。
除了关税,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阻止我国商品涌入欧美市场。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变化,带给欧美的恐慌。
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大众汽车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制造工厂,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工厂,但如今我国比亚迪在国内建设的两座工厂,每家都有两倍于德国大众工厂的产能。
这背后,说到底还是本国的工作岗位丢失,就业的问题。
我国央行数据也显示,过去四年时间里,我国国有银行向工业借款人额外放贷了13.6万亿元,在我国各地,都有很多新工厂日以继夜地建设,越来越多工厂在推进机器人和自动化升级改造。
面对如此工业实力,欧美很难不“恐慌”。
一方面,我国工业实力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仍然偏低。那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去了哪里呢?
当然是这个世界上消费能力最强的地方,那就是美国和欧盟。
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2023年,我国的出口增长了13.3%,到了2024年,我国出口又增长了17.3%。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还能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也就只有出口了。可以说,出口已经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驾马车。
面对这样的形势,欧美眼看着我国出口增长,挤压欧美自身的产业链,当然也就慌了。
这是欧美的内部经济结构问题,但欧美却把问题归结于我们,这当然不合理,但我们能够改变欧美吗?
也不太现实。
我们最多,只能够改变我们自己,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商品才能够不依赖欧美市场销售,靠内需就可以达成。
但目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而欧美,尤其是美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我国进行贸易顺差逆差上的再分配。
当然也不仅仅是欧美,随着这一趋势愈演愈烈,许多国家都在考虑是否要提高本国的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剩余的工业部门。
这里又要提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工业仍然如此重要?
欧美就不能放任工业自然而然流出吗?为什么一定要保护本国工业部门呢?
要理解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工业对欧美的GDP占比总量的确不高,他们更多的仍然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像我们这样靠出口。
尽管欧美工业占GDP不高,但对就业的帮助以及安全甚至是军事等,却非常重要。
俄乌冲突打仗,当然需要靠工业来生产制造武器装备;遇到类似新冠病毒,全球贸易缩减,商品供应不上的时候,也需要依赖本国工业实力来支撑。
从战略层来看,工业仍然是欧美不能放弃的东西。
这个世界就这么大,我国生产的越多,占全球比例越高,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能够生产并用于出口的,也就越少。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6%增加到32%,并且还在上升。
仅仅是我国一国的制造业,就占据着全球32%的比例,从这一角度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越南要对我国商品加征关税。
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的代表,其本国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其实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对发达国家而言,汽车更是他们不太可能让步的一点。
2017年,特朗普刚刚上任的时候,我国的汽车制造商正准备进军美国市场;当年11月,广汽传祺邀请了数十家美国汽车经销商到广州参加车展,该公司还宣布计划到2019年底前开始在美国销售汽油动力运动型多用途车和小型货车。
几个月后,特朗普就将汽车纳入他最初的25%关税范围,广汽和其他国内汽车制造商,也随即取消了进军美国的计划。
汽车,几乎相当于欧美工业化的根基,就这一点上,他们更是不会让步。
早在去年拜登任内,就把对华汽车关税提高到了100%,几乎彻底杜绝了我国汽车出现在美国市场。
而其他国家,则根本抵挡不了我国汽车的攻势,只要没有关税。
以墨西哥为例,2017年,我国汽车在墨西哥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0.3%,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0%。
墨西哥为什么不禁止呢?因为墨西哥本国并没有造车企业,更多外企到墨西哥建厂,所以他们无所谓。
但在汽车之外的领域,存在重叠甚至是冲突的行业实在是太多了。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我国新增的石化炼油产能比欧洲、日本和韩国自二战以来新增产能总和还要多。
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如果也有类似的业务,那么他们根本无法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和我们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也就更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国家都在担忧我国商品的出口了。
在担忧我国制造的同时,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建议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因为这能够刺激更多家庭,而不用依赖出口。这也是包括耶伦在内的人的观点。
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我国农村老人的月均退休金仅200元每月,他们每个月根本无法消费什么我国制造的商品,而同样类似的商品,我国则又更多出口。
偏见,也由此诞生。
欧美认为,我国可以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数千亿,而在农村老人社会保障体系上,却又稍显薄弱。
这是也是由观念偏见带来的;欧洲是妥妥的福利主义,当然无法理解我们这么做的高瞻远瞩,理念不合是正常的,但高关税背后,显然也不仅仅是欧美对我们的打压这么简单。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今天欧美所面临的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站在欧美的角度,这些不过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互相理解,但同样不影响彼此的竞争。
en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