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帮大佬张安乐:如果“台独”挑起战火,我们一定阵前起义
在台湾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张安乐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
这位从暗黑世界走向政治舞台的传奇人物,其生平经历与政治立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他为何会对;势力持如此强硬的态度?
在当前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张安乐的言论与行动又代表了什么样的社会力量?
【一、初入江湖】
1948 年,张安乐出生于南京,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则是中学老师,这样的家庭背景赋予了张安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张安乐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卓越的学习能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 “学霸”。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张安乐一家也跟随前往,定居在台北。
当时的台湾社会环境复杂,治安混乱,帮派林立,年少的张安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件。
那时张安乐还只是一个初中生,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一群小混混拦住了他的去路,向他索要 “保护费”。
张安乐性格倔强,坚决不肯屈服,与混混们发生了冲突。
就在他孤立无援、遭受毒打的时候,几个竹联帮的成员恰好路过此地,救下了张安乐。
这次经历让张安乐对竹联帮的成员心生感激,也让他对这个神秘的组织产生了好奇。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与这些帮助过他的竹联帮成员逐渐熟络起来。
在与竹联帮成员的接触中,张安乐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学校和家庭的 “兄弟情谊”,这种情谊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1964 年,16 岁的张安乐正式加入了竹联帮。
这个决定让他的父母痛心疾首,他们无法理解品学兼优的儿子为何会走上这条道路。
为了让张安乐远离黑帮,父母多次为他办理转学手续,希望他能重新回归正轨。
然而,张安乐对竹联帮的生活充满了热情,他积极参与帮派的各种活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的性格,逐渐在帮中崭露头角。
在竹联帮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竹联帮核心人物的陈启礼 。
【二、黑帮崛起】
1966 年,张安乐在淡江文理学院(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在淡水成立了竹联帮分支 “淡竹”。
这个分支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加入,为竹联帮在淡水地区的势力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竹联帮的发展历程中,张安乐结识了陈启礼,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莫逆之交。
陈启礼,外号 “鸭霸子”,同样出身于眷村,因饱受本地同学的欺负而加入黑帮。
他凭借着自己的果敢和智慧,在竹联帮中迅速崛起,并成为了帮派中的核心人物。
陈启礼十分赏识张安乐的才华,将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张安乐也不负所望,全力辅佐陈启礼,为竹联帮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竹联帮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帮派之一。
1970 年,对于竹联帮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由于竹联帮连续两年卷入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帮主陈启礼和多位帮内大佬相继被捕入狱,竹联帮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之中。
在这哥危急关头,年仅 22 岁的张安乐临危受命,被帮众一致推举为 “总护法”,相当于代理帮主,肩负起了重整帮务的重任 。
张安乐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迅速调整策略,开始对竹联帮进行全面整顿。
他借鉴军队的管理模式,制定了严格的帮规和纪律,加强了对帮众的约束和管理。
他强调帮众之间要团结一心,不得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帮派的整体利益。
同时,他积极拓展帮派的业务,除了传统的赌场、色情行业外,还涉足建筑、运输等合法领域,使竹联帮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
在张安乐的精心策划和领导下,竹联帮不仅没有因为帮主的入狱而一蹶不振,反而在几年之内实现了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了台湾地区数一数二的帮派。
竹联帮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台北逐渐延伸到全岛各地,成员数量也大幅增加,张安乐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台湾黑道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
然而,随着竹联帮的不断壮大,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元老级人物对张安乐这个年轻的 “总护法” 并不服气,认为他资历尚浅,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威望来领导帮派。
他们在帮派事务中常常与张安乐发生分歧,甚至公开挑战他的权威。
面对这些内部矛盾,张安乐感到心力交瘁,他开始对黑道生活产生了厌倦。
【三、卷入“江南案”】
1975 年,在竹联帮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张安乐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台湾,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发展,他希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能够远离黑道纷争,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
来到美国后,张安乐一边与朋友做生意,一边努力学习,先后就读于内华达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在学业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融入了美国的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就此平静地度过一生。
1984 年 10 月,竹联帮帮主陈启礼带着两个小弟吴敦和董桂森,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拜访张安乐。
张安乐重情重义,对于远道而来的兄弟,他大尽地主之谊,热情地招待他们。
在相处的日子里,兄弟几个把酒言欢,回忆着过去在竹联帮的点点滴滴,好不快活 。
然而,一天晚上,陈启礼突然神情严肃,神秘兮兮地拿出一盒录音带交给张安乐,并向张安乐坦白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他们是奉台湾情报局局长汪希苓之命,前来执行暗杀任务,而目标就是美籍华裔作家刘宜良,也就是笔名 “江南” 的那个人 。
陈启礼深知此次任务的危险性和敏感性,他对国民党并不完全信任,担心事成之后会被当作替罪羊。
于是,他留了一手,偷偷录制了汪希苓下达暗杀任务时的谈话内容,希望这盘录音带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和兄弟们的 “保命符” 。
张安乐听后,心中震惊不已,他明白,这盘录音带不仅关乎陈启礼等人的性命,更可能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斗争,然而,出于对兄弟的信任和义气,他愿意承担这份风险 。
不久之后,震惊中外的 “江南案” 爆发。
1984 年 10 月 15 日,刘宜良在旧金山市郊的家中,被陈启礼等人刺杀身亡。
这起案件迅速成为国际焦点,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FBI 介入调查,很快锁定了嫌疑人陈启礼等人。
陈启礼等人完成任务后,迅速返回台湾,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台湾当局为了平息美国的怒火,竟然翻脸不认人,将他们视为弃子。陈启礼、吴敦等人先后被台湾当局以 “一清专案” 的名义逮捕 。
在狱中,陈启礼等人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大喊冤枉,表示此次行动是奉台湾情报局之命,但台湾当局却极力撇清关系,斥责他们胡言乱语。
面对台湾当局的无情背叛,张安乐坐不住了,他决定挺身而出,为兄弟讨回公道 。
1985 年 3 月 1 日,张安乐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并将录音带的事情公之于众。
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台湾当局的虚伪嘴脸被彻底揭露,他们陷入了极度的被动和尴尬之中。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也对台湾当局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要求台湾当局给出合理的解释 。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国际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1985 年 1 月,台湾情报局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和第三处长陈虎门被蒋经国下令逮捕,台当局对外承认三人涉入 “江南命案” 。
然而,张安乐的这一正义之举,也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台湾当局对他恨之入骨,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美国警方在台湾当局的压力下,以莫须有的贩毒罪名逮捕了张安乐,并判处他 15 年有期徒刑 。
尽管张安乐再三强调,自己这辈子绝不碰毒品生意,但还是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张安乐遭受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他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为了兄弟,为了正义,他无怨无悔。
他在狱中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取得了两个学士头衔 。同时,他还不定期地给台湾报刊写文章,介绍美国监狱里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外界了解他的处境和心声 。
多年后,当初指控他贩毒的检方证人公开宣称,是在联邦检察官的压力与利诱下作了伪证。
这一真相的曝光,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张安乐所遭受的冤屈,也让他的义气和勇气更加令人敬佩 。
【四、思想转变】
在那漫长的十年牢狱时光里,张安乐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这些狱友中,有几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自大陆和苏联。
他们与张安乐分享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讲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新鲜而又充满希望的观点,深深地吸引了张安乐。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思考台湾的未来以及两岸关系的走向。
在狱友的影响下,张安乐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成为了他在狱中最亲密的伙伴。
他常常沉浸在这些书籍的世界里,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张安乐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他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巨大优势,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这种思想上的认同,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也为他日后为两岸统一事业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十年的牢狱之灾,虽然给张安乐的身体带来了磨难,但却让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当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讲江湖义气的黑帮大佬,而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追随者,一位怀揣着伟大理想,决心为两岸统一事业贡献力量的勇士。
2000 年,张安乐结束了在美国的漂泊生活,回到了中国。
他在大陆创办了韬略集团,从事资讯、运动器材、消防等行业,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在大陆的生活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的发展和变化,也让他对两岸统一的信念更加坚定。
2004 年 5 月 9 日,张安乐带领 20 余位台湾岛内的爱国青年志士,来到广州黄花岗 72 烈士陵园。
在庄严肃穆的陵园中,他们怀着崇敬和坚定的信念,在先辈的墓碑前立下宏伟志愿,宣布成立 “保卫中华大同盟”。
这个组织的成立,旨在激励台湾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岛内 “台独” 分子,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
次年 10 月 25 日,张安乐将 “保卫中华大同盟” 改名为 “中华统一促进党” 。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张安乐力促两岸统一、与 “台独” 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
中华统一促进党以追求 “两岸在一国两制架构下的和平统一” 为宗旨,成为了台湾地区公开支持两岸统一的重要力量。
张安乐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深入台湾各界、各基层,宣扬我们‘和平统一’的主张。”
此后,他始终不遗余力地发展和壮大统一促进党。他四处奔走,积极宣传 “一国两制” 的优越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台湾民众讲述大陆的发展成就和对台湾同胞的诚意。
他组织党员深入社区、乡村,与民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疑惑,努力争取民众对统一的认同和支持 。
在张安乐的努力下,中华统一促进党发展迅速,短短 6 年时间,该党派便吸收了 2 万多位忠贞党员,建立起 76 个分部,成员和组织遍布台湾岛内各地区。
党员们全都是爱国主义信念极强、向心力极强的青年人才,他们对于 “和平统一” 有着深切的理解和盼望,坚决支持祖国统一、反对 “台独” 势力 。
2009 年 12 月 21 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 “出访”。
岛内 “台独” 势力获悉情报后,准备派出人员破坏、阻挠陈云林的行程。
张安乐得知此事后,深感担忧,他深知陈云林此次来访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为保证陈云林的安全,张安乐毫不犹豫地派出上千名党员前往机场迎接、护送。党员们整齐有序地站在机场,形成了一道坚实的人墙,向 “台独” 分子展示了捍卫两岸交流的决心。
在他们的努力下,“台独” 分子的阴谋被一举破坏,陈云林的行程得以顺利进行 。
张安乐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 “台独” 分子的对立面,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各种公开场合,他都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言辞激烈地批判 “台独” 思想,揭露 “台独” 分子的阴谋和危害 。
他常常当街怒斥 “台独” 分子,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他曾愤怒地指出:“你们这些‘台独’分子,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背叛祖宗,你们根本不配做中国人!”
在他看来,“台独” 是一条绝路,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是对台湾人民的不负责任。
任何企图分裂自己国家的人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
张安乐不仅在言语上批判 “台独”,还在行动上积极抵制 “台独” 势力。
他多次组织并参与抗议活动,带领中华统一促进党的成员走上街头,表达对 “台独” 的强烈不满。
在这些活动中,他总是身先士卒,高举五星红旗,大声歌唱国歌,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统一的坚定信念 。
面对 “台独” 分子的种种行径,张安乐提出了 “阵前起义” 的言论。
他深知,“台独” 分子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台湾的和平与稳定,也威胁到了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
如果 “台独” 分子胆敢挑起战火,那么台湾人民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因此,他呼吁台湾人民要认清形势,不要被 “台独” 分子的谎言所蒙蔽,一旦 “台独” 挑起战争,台湾人民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阵前起义,反对 “台独”,支持祖国统一 。
张安乐的这一言论,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张安乐说出了广大台湾人民的心声。
“阵前起义” 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的号召,它体现了张安乐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对台湾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他看来,只有实现祖国统一,台湾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台湾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结:】
一位长期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曾指出:;
2022年底,已年过古稀的张安乐在一次演讲中表示:;
这番话,或许代表了他和众多民间统派人士的共同心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份统一力量,都值得尊重和铭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