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人吃顿饭,婚事差点黄了?这些忌讳千万得记牢!

儒梵有思 1周前 (05-03) 阅读数 2 #情感

上周参加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饭局。程序员老陈和设计师小李恋爱五年,眼瞅着要修成正果,结果两家父母头回见面就闹崩了。事情出在朝阳区某高档酒楼,原本喜气洋洋的订婚宴,硬是被准公公一句"这闺女长得旺夫"给搅黄了。

那天我到得早,看着两家人刚见面时还其乐融融。老陈父亲夸小李母亲气色好,小李父亲聊起老陈公司新上市的项目,两对父母互相递着伴手礼,场面热乎得跟多年老友似的。

服务员刚端上松鼠桂鱼,老陈父亲抿了口茅台,突然对着小李母亲来了一句:"要说这闺女真是天庭饱满,标准的旺夫相,将来准能带着我们家蒸蒸日上。"

这话刚落,包厢里就跟按了暂停键似的。小李母亲举到半空的筷子"啪"地拍在骨碟上,精心打理的卷发都颤了颤:"我们家闺女是985硕士,去年刚升的设计院总监,您还拿这套老黄历说事?"

说完拎着包就要走,吓得小李赶紧拽住她胳膊,老陈举着钻戒的手僵在半空,活脱脱像被施了定身术。

后来还是我帮着打圆场,说现在年轻人讲究科学婚恋,老一辈的好意得换种说法。

这才知道,小李母亲年轻时吃过"旺夫"的亏——当年她放弃国企工作帮丈夫创业,结果生意成了反倒被婆家说成"靠面相旺起来的",这话成了她心里二十多年的疙瘩。

要说现在年轻人结婚,最怕遇上两家父母跨服聊天。我当婚庆策划这些年,见过太多好姻缘栽在不会说话的家长手里。

上个月海淀区有对新人,男方父亲当众掏出计算器算女方嫁妆,气得姑娘把订婚戒指扔进沸腾的鸳鸯锅;去年朝阳区更绝,婆婆夸准儿媳"屁股大好生养",女方父亲当场掀了桌子。

这些事听着离谱,细琢磨都有门道。现在年轻人结婚早不是两家凑钱过日子,而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

姑娘自己买房买车,谁还爱听"旺夫"这种把人当吉祥物的话?我整理婚庆公司五年来的纠纷案例,发现除了"旺夫相",还有三句话最容易踩雷:

头一桩就是急着算经济账。"你们打算陪嫁多少""婚房怎么装修"这些话,现在都讲究让新人自己谈。

前年有对新人家长见面,男方母亲上来就打听女方年终奖,结果姑娘甩了句"您这是招会计还是找儿媳",拎包就走了场。

第二件忌讳是插手小两口日子。现在年轻人流行"契约婚姻",婚前财产公证、丁克协议写得明明白白。

上个月遇到个婆婆,非要在饭桌上定"三年抱俩"的指标,吓得准儿媳连夜找律师拟补充协议。

最要命的是揭老底的话。我见过最离谱的是男方父亲喝高了,开始数落自家儿子高中早恋的黑历史,女方家长越听脸越黑,最后扔下句"原来你们家祖传的花心"就走了。

要说这届父母也难,明明是好心,说出来的话却像往新人心里扎刺。后来老陈和小李学聪明了,专门请了婚姻顾问给两家父母培训。

现在流行"岗前辅导",把敏感词列成清单,见面时晚辈主动引导话题,多聊旅行美食这些安全区。万一说错话,赶紧用"阿姨尝尝这道蟹粉豆腐"打岔。

说到底,现在年轻人结婚早不是两家吃顿饭那么简单。前两天刷朋友圈,看见小李晒的结婚照,配文特有意思:"婚姻不是谁旺谁,而是两个上市公司战略合并。"这话说得在理,过日子就像开公司,得先谈妥合作条款,才能把日子过成共同富裕的样板间。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儒梵有思

儒梵有思

远离混浊,不为世间无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