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用12万元的智驾车,掀翻了汽车桌牌

萧瑞翔来聊车 1周前 (03-22) 阅读数 4 #汽车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在是真热闹!比亚迪一家独大,其他品牌铆足了劲儿追赶,各种“智能驾驶”、“高科技配置”满天飞。最近,零跑汽车搞了个大新闻,13万就能买到激光雷达加高阶智驾的汽车,直接把价格战推向了高潮。有人欢呼“智驾平权”时代到来了,也有人质疑这只是场“价格屠夫”的表演,最终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到底这场战局鹿死谁手?咱们不妨细细分析。

先说零跑这波操作,确实很猛。激光雷达这玩意儿,之前只有豪车才舍得用,现在零跑直接给十几万的车型标配,这冲击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就像以前只有土豪才能吃鲍鱼,现在路边摊也能卖,当然,路边摊的鲍鱼味道如何,还得尝尝才知道。零跑打的旗号是“智驾平权”,意思是要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乐趣,这听起来很美好,也很有社会责任感。但仔细一想,这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其实更值得玩味。

首先,零跑深知自己的实力,目前还比不上比亚迪那种体量,正面硬刚没戏。所以,它选择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用“高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小门派,内功不行,就练轻功,靠速度取胜。零跑用“低价”来撬动市场,这招确实有效,但持续性如何,还得打个问号。毕竟,价格战拼的是成本控制能力,而这方面,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太大了,零跑想靠价格长期压制比亚迪,几乎不可能。

其次,零跑的“技术换市场”战略值得关注。它不光卖车,还卖技术,把自研的三电系统卖给其他车企,相当于给自己多开辟了一条赚钱的渠道。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仅自己武功高强,还能培养徒弟,收取学费,多了一份收入来源。但这种模式也存在风险,技术泄露,以及与客户的合作关系等都暗藏着挑战。

再回到“智驾平权”这件事儿上,零跑真的做到了平权吗?未必。激光雷达虽然牛,但智能驾驶的体验,可不是单靠硬件就能决定的。算法、数据、算力,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零跑的算法和数据积累,能不能跟得上头部玩家,这才是关键。就好比一台高性能的电脑,硬件再好,没有好的软件支持,也发挥不出全部实力。

而且,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各种事故案例告诉我们,智能驾驶技术,远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零跑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会不会牺牲安全性,这值得消费者警惕。就像买东西一样,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道理亘古不变。

再说比亚迪。比亚迪现在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无霸,它的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其他品牌难以匹敌。它推进的“全民智驾”战略,目标是让更多人用上智能驾驶,这和零跑的理念有点像,但比亚迪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支撑这个战略。说白了,比亚迪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零跑则更像是在“打价格战”。

当然,零跑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它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是有一些亮点,全域自研的模式,让它对核心技术有更强的掌控力。这就像练武功一样,自创的武功招式虽然有风险,但如果练成了,威力也会更大。它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Stellantis合作,这对于提升品牌影响力非常重要。

关于零跑的未来,我们来看几个数据:2024年零跑销量约30万辆,2025年目标销量50万-60万辆。这个目标很雄心勃勃,但能否实现,充满挑战。零跑的毛利率目标是10%-12%,这在行业内不算高,意味着它要通过高销量来弥补利润率低的不足。  这就像一个规模很大的超市,虽然每样商品的利润率不高,但胜在销量大,总利润依然可观。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对销量的依赖度极高,一旦销量下滑,后果不堪设想。

再看看零跑的国际化战略,2024年出口1.37万辆,2025年目标5万辆以上,这个增长速度确实很快,但海外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零跑能否在海外站稳脚跟,还有待观察。

总而言之,零跑汽车的“价格屠夫”战略,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是迅速提升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知名度,但是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成本控制、技术迭代、品牌溢价、安全可靠性以及与强敌的竞争等。零跑汽车能不能在低价策略和高阶智驾之间找到平衡,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最终胜出,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不仅仅是零跑一家车企的故事,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了行业竞争的残酷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追求高性价比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场“智驾平权”的盛宴,才刚刚开始,而最终的赢家,或许远非现在就能预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萧瑞翔来聊车

萧瑞翔来聊车

萧瑞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