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湿”第一汤!白塞病的“回春妙方”,坚持喝,排出热湿寒
湿热是很多病的根源,尤其像白塞病这种跟体质失衡有关的病。湿热内蕴、寒热错杂,往往是口腔溃疡、皮肤病变、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的源头。针对这种问题,王世龙医生往往会用"清热化湿",调和阴阳的方法。
白塞病在"狐惑病"范围内,大多都是因为湿热毒邪蕴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湿热之邪长期留体内,还会引起以下这些状况:
上焦(头面、口腔):反复口腔溃疡、咽喉肿痛
中焦(脾胃):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滞
下焦(泌尿、生殖系统):阴部溃疡、小便黄赤
经络关节:关节肿痛、皮肤红斑
湿热如果没有及时化解,还可能夹杂寒邪,形成寒热错杂的复杂体质。所以调理的关键在于清热化湿、调和气血。
针对湿热型的白塞病及类似的体质,他常采用"清热化湿、解毒通络"的思路。
1.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中焦湿热
2. 黄芩——清热泻火,尤宜上焦湿热(如口腔溃疡)
3. 黄柏——清下焦湿热,改善小便短赤、阴部溃疡
4. 苍术——健脾燥湿,助运化水湿
5. 薏苡仁——利水渗湿,兼可健脾
6.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三黄"(黄连、黄芩、黄柏)为主,清热燥湿之力较强,配合健脾利湿的药,让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避免伤及脾胃。
这方法并非人人都适用,需根据体质及症状发展阶段调整:
1. 急性发作期(湿热炽盛)表现:口腔溃疡红肿疼痛、皮肤红斑、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调理重点: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适当加重黄连、黄芩用量,并搭配金银花、蒲公英这些清热解毒的药。
2. 缓解期(湿热未清,兼有脾虚)表现:症状减轻但易反复,伴随食欲差、乏力、大便不成形。调理重点:减少苦寒药比例,加入白术、茯苓的健脾药,防止过度清热损伤脾胃。
3. 稳定期(寒热错杂)表现:湿热未完全清除,但出现怕冷、四肢不温等寒象。调理重点:可稍佐温药如干姜、桂枝,以调和寒热,但需谨慎配伍,避免助长湿热。
注意:这方子偏苦寒,长期吃需根据体质调整,最好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的调理需结合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湿热体质:
1. 饮食宜忌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冬瓜、薏米、赤小豆、绿叶蔬菜。
忌:辛辣油腻(如烧烤、火锅)、甜腻食物(如糕点、巧克力)、生冷(如冰饮、海鲜)。
2. 作息与情绪避免熬夜,夜间11点前入睡,因熬夜易生虚火。
保持情绪舒畅,肝气郁结易加重湿热。
3. 适度运动建议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湿。
避免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
注意事项1. 辨证施治:湿热有轻重,体质有差异,切勿盲目照搬方剂,建议找专业的中医师调整。
2. 避免过服:苦寒的药长期吃可能损伤脾胃,症状缓解后应调整方案。
3. 孕妇慎用:部分清热的药可能影响胎气,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4. 儿童用量:儿童体质娇嫩,需减少药量或选择更平和的食疗方。
湿热体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调理也需循序渐进。这个方法作为清热化湿的代表性组合,对白塞病和相关湿热症状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运用,而且需要配合饮食起居的调整。在湿热未酿成大病前及时干预,才能避免病情反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