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台实施意见,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半岛都市报 7小时前 阅读数 0 #推荐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实施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乡村富民产业以农民为主体,适合乡土农情,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创新创业活跃,能给农民带来稳定收益,对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立农为农、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片区推动,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育发展动能,积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到2027年,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一)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育打造粮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特色种植六大优势区。深挖“土特产”资源,省市县梯次编制乡村特色产业目录和规划,完善“13+N”培育体系。集聚要素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构建“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到2027年,特色产业产值过2亿元专业镇450个、产值超3000万元专业村700个,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40个。(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培优培强品种。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围绕抗逆高产粮经作物、特色畜禽、深远海高价值适养水产、“土特产”等方向布局一批工程项目,形成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统筹优势资源集中开展盐碱地科技创新攻关。实施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试点,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展示评价、良种繁育基地100处以上,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30个。(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种养水平。实施高效特色设施农业项目,整区域、整县制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全链条加强疫病防控,推动特色畜禽扩群增量。加强现代化养殖装备建设,促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强化农业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制定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经营、精细化发展。实施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到2027年,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林下经济面积达300万亩,培育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20个、智慧农业应用场景100个。(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农业产业链“十百千”扩容提质工程,储备建设一批产业融合重点项目。开展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力争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分级分类培育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等,形成优质企业发展雁阵。到2027年,全省建成十亿级产业链300个、百亿级产业链50个、千亿级产业链16个。(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生态价值。持续推进秸秆科学还田,鼓励开展秸秆饲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打造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深入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27年,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5%、9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六)推进多环节增值。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质量效益。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多次增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到2027年,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万家,营业收入达到2.5万亿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加工业集聚。支持产粮大县、畜牧大县、渔业大县分类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跨区县共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产地下沉。建设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就业容量大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集聚区。到2027年,年营收过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过十亿400家、过亿元3500家,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2个。(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多元化开发。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组建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集成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引导加工企业开发休闲食品、冷链食品、功能食品、航天食品、宠物食品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畜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九)丰富休闲农业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农家乐、健康养生、乡村体育等业态,推出一批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推介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深挖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到2027年,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0个,新开发10条齐鲁康养精品打卡路线。(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旅游设施提档、产品升级,打造乡村旅游新场景。推进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强化主客共享,拓展乡村旅游业发展空间。打造沉浸式体验小演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培育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等“夜经济”,提振乡村旅游消费。到2027年,每年打造30个标杆式旅游乡村,推出一批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商务厅、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编织扎制、刺绣印染、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等特色手工业,培育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产品。依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农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研学实践课程,鼓励学校开展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研学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戏剧、歌舞、风情、婚俗等文化服务,举办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多维度展示乡村文化产业新成果。到2027年,每年培育800名齐鲁乡村振兴人才、10名山东手造大工匠、30名山东手造工匠,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1000名。(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妇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积极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十二)加强乡村商贸流通。促进城乡经济联系,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丰富商品销售品类,增强便民服务功能,确保乡镇商贸中心全覆盖。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在县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在乡村建立中转站、服务站,构建县乡村三级仓储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实施快递助力农产品进城工程,促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到2027年,行政村便民店全覆盖,农产品寄递量过500万件的县(市、区)达100个,稳定运行1000条农村客货邮线路。(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电商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支持农村商店与农村综合服务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多站合一、一网多用。支持各市培育电商物流专业村镇,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行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拓展农产品出口新增量。到2027年,全省农村网上零售额突破2200亿元。(省商务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生产托管、烘干收储、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逐步健全便捷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7年,打造一批现代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拓展农村生活服务。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基本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服务业的建设和运营,满足农村多元化服务消费需求。(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六)加强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摆上重要议程,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做好运行监测,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同频共振、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市要定期会商重大事项,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扶持支持力度,及时解决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问题。要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十七)坚持片区集聚推动。把片区作为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平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带动农民直接受益、直接增收的小微富民产业,切实将片区打造成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集聚区。研究探索特色资源开发、产业转移承接、龙头企业带动、传统文化赋能等模式,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十八)强化要素保障。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政策。用好相关行业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支持乡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细则,合理保障乡村富民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支持金融机构为乡村富民产业量身定做专属信贷、保险、担保产品。开展“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大力培养乡村富民产业带头人。支持农民工、年轻创业者等返乡入乡创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提振行动,组建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培育科技创新带头人,提高乡村富民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前瞻性、先导性关键技术标准布局,推动乡村富民产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完善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加大产业帮扶弱县引导力度。2025—202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帮扶引导资金,对10个产业帮扶弱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给予适当奖补;对强县通过乡村富民等产业转移支持弱县形成的地方新增财力,按照一定比例奖励强县。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重点帮扶县专项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对符合基金投资条件的优质产业转移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省财政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配合)

(二十)抓好引领带动。探索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好品山东”农产品推广中心,构建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特色文化品牌、休闲旅游品牌等为补充的乡村富民产业品牌体系。扎实推动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大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指导优质农产品开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建设“齐鲁农超”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办好港澳山东周、新加坡—山东周等重大经贸活动,推动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加强诚信经营、理性消费、依法维权等宣传引导,开展消费教育进农村活动,优化乡村消费环境。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5年5月5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是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