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网友嘲笑中国高铁:太慢了吧!我们2小时就横穿国家
最近,韩国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高铁的“迷之自信”讨论。
一位韩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数据:“我们高铁2小时15分就能横穿全国,中国高铁凭什么被吹成世界第一?”
此言一出,中国人傻了,韩国人到底是真无知,还是真无知啊?
这事儿并不稀奇。
2024年春天,一位韩国游客在北京旅游时,兴致勃勃地计划乘坐高铁去上海。
当他得知这段旅程需要5小时后,立刻露出震惊的表情:“中国高铁太慢了!我们从首尔到釜山只要2小时15分钟!”
导游哭笑不得地解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13公里,首尔到釜山只有420公里,相当于你们跑一趟,我们要跑三趟的距离。”
这位游客这才恍然大悟,尴尬地挠头:“原来中国这么大!”
2022年,韩国网友曾集体质疑:“中国高铁几小时能跑完全国?”甚至有人嘲讽:“中国高铁速度吹得厉害,实际跑起来根本不行。”
殊不知,中国国土面积是韩国的96倍,若按韩国高铁的时速420公里计算,横穿中国东西需要超过12小时,
而韩国高铁横穿全国仅需2小时,本质上是因为两国国土规模差异巨大,如同“蚂蚁和大象比谁跑得快”。
当然了,韩国人的“奇葩点”还不止如此。
如果说高铁之争尚属“认知偏差”,某些韩国网友的文化“申遗”操作则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全球,韩国网友突然宣称:“熊猫是韩国传统动物!”
更早之前,某韩国学者在电视节目上声称“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理由是“甲骨文长得像泡菜坛子”。
这种“万物起源在韩国”的癖好甚至蔓延到宇宙。
2024年嫦娥六号带回月壤后,有韩国网友发帖称:“中国人偷了我们在月球背面的基地技术!”
当被质问“韩国连运载火箭都没有,怎么登月”时,他们理直气壮地回答:“韩国人是宇宙物种,去月球就像回家!”这逻辑,连科幻作家都直呼内行。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2023年的“汉服之争”。
某韩国女团MV中使用中国舞龙元素,面对网友质疑,粉丝们搬出“祖传话术”:“中韩文化自古交融,这明明是韩国风!”
而当中国网友甩出《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等史料时,他们又切换成“我不听我不听”模式,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用魔法打败科学”。
而在科技领域,韩国网友的“脑洞”同样突破天际。
2025年初,某韩国论坛热帖宣称:“美国6G技术抄袭韩国!”理由是“三星早在2021年就发过6G白皮书”。
这种自信让人联想到2019年的“5G闹剧”:当时韩国运营商高调宣布“全球首个5G商用”,结果用户实测网速还不如4G,被网友戏称“活在PPT里的5G”。
人工智能领域更是“重灾区”。
2024年ChatGPT5发布后,韩国网友集体破防:“OpenAI创始人祖上是韩国人!”“GPT的算法灵感来自韩文方块字!”
这种强行“认亲”的架势,连韩国本土专家都看不下去。
首尔大学教授金秉燮公开吐槽:“某些人把民族自尊心建立在幻想上,反而阻碍了真正的创新。”
最离谱的当属军事领域。
某韩国军事博主曾放言:“韩国战机可以1换10击落中国J20!”
然而现实是,韩国空军主力F15K战机连国产率都不到40%,而J20从发动机到隐身涂层已实现100%国产化。
这种“嘴炮无敌,实操拉胯”的作风,倒是很符合网友总结的韩国网络文化三定律:“万物起源在韩国,宇宙最强属韩国,输了都怪别人抄韩国。”
这些荒诞言论的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
韩国作为“夹缝中的强国”,既有“汉江奇迹”的骄傲,也有地缘政治的焦虑。
当中国高铁穿越沙漠、跨越冻土时,韩国高铁还在为“如何让首尔到釜山再快5分钟”绞尽脑汁,当中国航天登陆月球背面时,韩国探测器才刚刚抵达近地轨道。
这种落差催生了一种矛盾心态:既想拥抱全球化,又怕被大国淹没;既要彰显独特性,又缺乏文化根基。
于是,“抢文化”成了部分人缓解焦虑的良药。
从江陵端午祭申遗到李子柒泡菜风波,从宣称“孔子是韩国人”到质疑“朱元璋是高丽后裔”,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投射。
正如韩国社会学家李孝俊所言:“当现实无法支撑‘强国梦’时,有些人就选择在幻想中重建历史。”
回到最初的高铁之争。当韩国网友纠结“横穿全国”的时长时,中国高铁正默默做着更酷的事:
在零下40℃的哈大高铁上开行“雪国列车”,在横断山脉修建“螺旋隧道”实现海拔千米落差,甚至用“高速飞车”试验线冲击1000公里时速。
这种“慢”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对复杂国情、多元需求的尊重:既要让北上广的商务客3小时跨省办公,也要让云贵川的村民坐上“绿巨人”走出大山。
或许,这就是中韩发展路径的微妙差异:一个在庞大国土上编织“流动的中国”,用速度改写地理格局。
一个在狭小半岛内追逐“第一的执念”,用口号填补现实落差。
下次再听到“韩国高铁宇宙最快”时,不妨微微一笑,毕竟——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