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跑者自发组织“城市夜跑护航队”,三年救助23名低血糖选手
杭州西湖畔的马拉松训练道上,一名参赛者突然踉跄倒地。距离最近的“城市夜跑护航队”队员周浩迅速上前,从腰包中取出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确认其为突发低血糖后,立即递上葡萄糖凝胶和电解质水。10分钟内,选手恢复意识并被送往医疗点——这是这支民间跑团成立三年来成功救助的第23名低血糖选手。从最初的5人小组到如今覆盖全国12座城市的300人网络,这群马拉松爱好者用脚步与善意编织出一张“生命守护网”。
“被需要”催生的民间力量
护航队的诞生源于一场意外。2022年上海马拉松赛上,资深跑者李文杰目睹一名年轻选手因低血糖昏厥,因现场医疗资源调配延迟险些酿成悲剧。“跑者最懂跑者的脆弱。”赛后,李文杰联合4名跑友成立护航队,初期目标简单却坚定:在夜间训练高发时段主动巡逻,填补赛事外安全盲区。
队伍迅速形成标准化运作模式:
“三件套”装备:每名队员随身携带血糖仪、葡萄糖补给包、AED体外除颤器(经专业培训后使用);
网格化巡线:根据各大城市跑者热力地图,在公园、滨江步道等夜跑集中区设置20公里/组的巡逻单元;
即时响应机制:开发“护航App”,市民可一键发送求助定位,3公里内队员需15分钟抵达现场。
从急救到预防:构建全链条守护体系
三年实践中,护航队逐渐从“事后救助”转向“事前预防”。2024年与浙江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合作推出的《夜跑者健康手册》,通过分析救助案例数据,揭示低血糖高发时段(晚8-10点)、人群(BMI<18.5的初跑者)及诱因(空腹跑步占比67%)。
创新性安全推广方式引发连锁反应:
“血糖安全课”进跑团:在98个城市跑团开展情景模拟培训,教授跑者通过手抖、视线模糊等前兆识别低血糖风险;
补给站公益合作:与便利店、自动贩卖机企业合作,在夜跑路线增设2000个“应急补给领取点”,刷脸即可免费获取能量胶;
智能手环预警:联合华为开发低血糖预警算法,当心率变异率异常升高时自动提醒跑者暂停运动。
超越救助:一场关于城市温度的接力
护航队的意义早已超越医疗救助本身。2023年郑州暴雨夜,队员王璐利用巡线经验,带领30名被困健身房的跑者安全转移;2024年北京寒潮期间,他们为流浪者发放2000份暖身贴……这些行动让“护航”二字衍生出更丰富的内涵。
社会效应持续发酵:
“破圈”传播:抖音话题#夜跑守护者#播放量达9.3亿次,新疆克拉玛依、海南三亚等城市相继成立分队;
商业反哺公益:特步、佳得乐等品牌捐赠300万元成立保障基金,用于队员急救培训及设备更新;
政策推动:202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将“民间运动护航组织”纳入群众体育安全保障体系试点项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