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医学翻译泰斗王贤才:五译《希氏内科学》,首倡“双休日”的九三楷模

娱乐时刻 2周前 (05-03) 阅读数 2 #娱乐

前言

2025年5月1日晚8时,一个令人沉痛的消息传来——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九三学社优秀社员王贤才先生在南昌逝世,享年91岁。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学者,不仅以5000万字的医学译著震撼业界,更以超前的社会提案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他最先在全国政协提出“双休日”制度,推动“火车票实名制”落地,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他耗时近二十年,五译《希氏内科学》,两次焚稿,最终完成这部千万字巨著的壮举。

从上海少年到医学翻译泰斗

1934年11月,王贤才出生于上海,父亲是民国时期九江的开业医生,家学渊源让他从小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1946年,12岁的他随家人迁回九江,进入同文中学读书,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扎实的中英文基础。1956年,他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先后在北京、呼和浩特、九江的铁路医院工作,临床经验让他对医学翻译有了更深的理解。

1984年,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五年后获卫生部“医学翻译特别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真正让他名扬业界的,是他对《希氏内科学》的执着。这部被誉为“医学圣经”的巨著,全球鲜有人能独立翻译,而王贤才却做到了——他不仅译完,还先后更新五个版本,甚至因时代变迁两次焚毁旧稿,最终完成1070万字的译著,成为世界上唯一独立译完该书的学者。

“双休日”的首倡者,民生提案的先行者

除了医学翻译,王贤才的社会贡献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全国政协第六至九届委员,他敏锐地观察到社会发展的痛点。上世纪80年代,国内仍实行单休制度,劳动者疲惫不堪。他在政协会议上率先提出“双休日”制度,强调“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这一提案历经多年讨论,最终在1995年正式落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他还推动“火车票实名制”和“银行储蓄实名制”的实行。在那个信息化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提议极具前瞻性,甚至为后来的数字化社会奠定了基础。2017年,他当选“九三楷模”,九三学社评价他:“既是医学翻译的巨匠,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五译《希氏内科学》,两次焚稿的执着

王贤才的翻译生涯充满传奇色彩。1970年代,他首次接触《希氏内科学》第13版,决心将其译成中文。然而,由于政治环境变化,他的译稿被查抄销毁。他没有放弃,在平反后重译第14版,却又因版本更新再次搁置。直到1980年代,他第三次动笔,最终完成第15版的翻译,全书1070万字,成为医学界的经典译本。

“译书如行医,一字错不得。”他常这样告诫学生。他的译著不仅语言精准,更注重医学知识的本土化表达,让中国医生能更流畅地吸收国际前沿医学成果。除《希氏内科学》外,他还翻译了《临床外科须知》《英中医学辞海》《临床药物大典》等38部著作,总字数超5000万,堪称中国医学翻译史上的丰碑。

结语:一位学者的精神遗产

王贤才的一生,是“医者仁心”与“学者匠心”的结合。他不仅用翻译架起中外医学的桥梁,更用提案推动社会进步。他的离世,是中国医学界和翻译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对学术的执着、对社会的关怀——将长久影响后人。

正如九三学社的悼词所言:“他译的是医学,行的是仁术,谋的是民生。”这位91岁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娱乐时刻

娱乐时刻

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