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茂:主政新疆长达20年,晚年称死也要死在新疆,子女个个拔尖
1949年3月,王恩茂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向西北地区推进的指示,随同部队进驻新疆。这次行动开启了他与新疆之间深厚的联系,使他在此后的人生中与这片广袤的土地紧密相连。
1949年新疆实现和平解放后,王恩茂被委派担任新疆主要领导职务,开启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新疆执政历程。在其任职期间,王恩茂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理智慧,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即便到了现在,在新疆历任领导干部中,王恩茂的政绩和影响力依然无人能够超越,成为新疆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之一。
王恩茂深情地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时光,他感慨道:"新疆对我来说就像第二个家,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百年之后,能够长眠于天山脚下。"
【一、屯垦戍边、主政新疆】
人民解放军在进入新疆后,经过长达九个月的艰苦斗争,彻底平息了全疆范围内的动乱局势。至此,新疆辽阔的边境防线完全置于解放军的有效控制之下。在这段时间里,部队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恢复了新疆的社会秩序,确保了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通过不懈努力,解放军成功实现了对新疆全境的全面掌控,为当地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12月,新疆喀什地区党委正式组建,王恩茂被任命为首任书记。上任时,他将部队进入新疆的任务比作历史上的第三次长征。
王恩茂虽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但新疆的军民依然在艰难中挣扎,特别是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让士兵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驻疆部队在维持生计方面采取了双重策略:一方面,他们自行组织狩猎活动以获取食物;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中央政府提供的资金,从苏联进口粮食。美国方面对新疆的局势了如指掌,并预测共产党军队在新疆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针对粮食短缺问题,王恩茂要求新疆所有驻军投入农业生产。作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亲历者,他决定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王恩茂为了打破美国的预测,在新疆展开了大规模的垦荒和边防建设。短短三年内,十万解放军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
王恩茂和士兵们每天天不亮就下田干活,直到天黑才返回住处,连续劳作超过16小时。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劳动,王恩茂握锄头的手掌都磨出了血。
解放军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显著成果,当年新疆粮食产量达到了6.6吨,同时他们还开垦了800万亩荒地,这大大改善了新疆粮食短缺的状况。
与一般士兵相比,王恩茂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白天,他要在荒地上开垦耕种;到了晚上,还得挨家挨户走访,为土地改革的实施做准备。
1951年,王恩茂在新疆领导了减租反霸运动,将地主和富农的粮食全部分发给农民,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农民对人民政府的广泛好评。
1952年,王恩茂被任命为新疆分局最高负责人,正式全面接管新疆事务。他推行的土地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王恩茂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三年困难时期,新疆的粮食产量急剧下滑。王恩茂组织全体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详细调查群众面临饥荒的具体原因。通过实地走访,他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维护稳定、遭受批判】
在新疆遭遇严重饥荒的时期,部分敌对势力利用这一机会鼓动民众逃离,连一些军队官员也卷入其中,导致当地局势迅速陷入混乱。
骚乱爆发后,王恩茂迅速召集相关人员开会研究应对措施。他决定派遣部队前往边境地区维持治安,并将事态发展及时上报中央,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毛泽东曾明确表态,对于有意投奔苏联的人,应当以礼相待,送其离开。他特别强调,必须严防这些人将触角伸向军队。在他看来,总有一些人将苏联视作理想中的天堂。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王恩茂安排车辆护送相关人员离开,同时组建了边境工作小组来维护当地秩序,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新疆的紧张局势,使局面逐步恢复平稳。
王恩茂在反思这次人口外流事件时指出,外部势力的鼓动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根本原因在于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他强调,必须集中力量提升新疆的经济水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王恩茂很快推出了"三个一"计划,他让新疆兵团去边境地区,一边种地一边守边,解决了那边人太少的问题。这个办法一举两得,既让边境有人干活,又有人站岗,把缺人的问题给解决了。兵团过去后,边境地区就热闹起来了,生产生活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1954年,王恩茂组建了新疆建设生产兵团,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新疆的垦荒和边防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开垦和农业开发,新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饶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江南。这一战略不仅巩固了边疆安全,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为新疆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恩茂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通过推广兵团的成功做法来振兴新疆经济。他制定了具体的执行方案和预期成果,其中就包括了"五好农村"的发展规划。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推动当地经济复苏,为新疆发展指明方向。
在六七十年代,王恩茂因政治运动受到造反派的猛烈攻击。一次,毛主席在接见他时,面带微笑地问他是否担心自己会被打倒。面对这个问题,王恩茂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毛主席见状大笑,自信地表示没有人能够打倒王恩茂。然而,事与愿违,王恩茂最终还是未能幸免,不仅被打倒,还遭受了公开批斗。
1969年,王恩茂被调至北京车辆厂工作,结束了他在新疆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随着913事件的解决,他随后被任命为地委书记。
王恩茂不甘心赋闲在家,于是直接写信给毛泽东,提出希望重新回到军队工作的请求。毛泽东收到信后,很快作出决定,将王恩茂调往南京军区担任职务。
【三、再次入疆、栋梁子女】
1981年,邓小平亲自指派王恩茂赴新疆任职,担任新疆党委书记。一到新疆,王恩茂就公开承诺将毕生致力于服务新疆人民。
王恩茂重新执掌新疆后不久,当地发生了一起骚乱事件。他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新疆民众得知王恩茂重返岗位后,积极协助追捕参与骚乱的人员。
王恩茂在新疆推动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措施。他召集各级干部,部署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工作,要求各民族自治区域积极落实相关教育计划。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促进新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王恩茂提出了一个核心思想,即“三不离”原则。他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同时,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突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明各民族之间是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干部希望调回内地工作。面对这一情况,王恩茂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扎根新疆的决心,并动情地阐述了愿将生命奉献给这片土地的信念。他的这番肺腑之言,最终打消了这些人的调离念头。
王恩茂的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渴望回到故土安度晚年。然而,王恩茂一心扑在新疆的建设事业上,决心继续为当地百姓贡献力量。经过多次沟通,他最终说服了父亲,让老人选择留在新疆度过余生。
王恩茂的家庭中共有八个孩子,其中长子王北来早年随父亲前往新疆,并在那里度过了成长岁月。完成大学学业后,王北来加入了航天领域的工作。
王北来的人生轨迹与其兄长如出一辙。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前,他始终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成长与求学。随后,他投身军旅,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晋升,最终担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一职。
王北会的孩子曾在北京某军事院校学习,临近毕业时,王恩茂建议孙子返回新疆投身当地发展,强调家族三代守护边疆是值得骄傲的事。
孙子采纳了王恩茂的意见,决定放弃在北京军区任职的机会,主动要求调往新疆军区,继续王恩茂在新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王恩茂的子女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第七个孩子王北难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国投身于微生物研究领域,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人才。
1986年,王恩茂虽已退休,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因此他必须在北京长期居住。然而,他坚持将自己的供给关系保留在新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