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任命的四方将军里,为何没有赵云?没办法,因为他太忠诚了!

黑白说历史 4天前 阅读数 4 #历史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尘埃落定,刘备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

当黄忠提着夏侯渊首级凯旋时,一场关于“四方将军”的任命风暴正在酝酿。

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这四位似乎实至名归。

而始终守护在刘备身侧的赵云,却在这场任命盛宴中悄然退场。

汉水奇谋背后的定位困境

建安二十四年春,赵云在汉水之畔演绎了三国史上最惊艳的“空营计”。

赵云偃旗息鼓,埋伏弩手,单骑压阵,将企图冲击的曹军击退。自相践踏坠落汉水的敌兵甚多。

这般智勇双全的表现,本该是封侯拜将的最佳契机。然而当刘备大封群臣时,这位单骑救主的常胜将军,却依然停留在“翊军将军”的职位。

刘备仅在巡营的时候给了赵云一个荣誉称号:虎威将军。

五虎上将的隐秘排序法

罗贯中在演义中塑造的"五虎上将"神话,实为艺术加工的经典案例。真实历史中的“四方将军”任命,直观映照出蜀汉集团复杂的权力生态:

1. 前将军关羽:荆州军政首脑,刘备政权的半壁江山

2. 右将军张飞:巴西太守,蜀中北大门守护者

3. 左将军马超:羌人领袖,西北边疆的震慑王牌

4. 后将军黄忠:汉中战役首功之臣,新附势力的标杆

这个名单暗含三重用人智慧:平衡新旧势力(黄忠代表荆州旧部)、笼络地方豪强(马超的凉州背景)、制衡军事集团(关张的嫡系身份)。而始终伴随刘备左右的赵云,恰恰缺少了这些关键要素。

长坂坡战神的政治困局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长坂坡之战,赵云单骑救主的神勇表现,既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也悄然铸就了他的职场天花板——赵云从此被钉死在“忠勇护卫”的人设。

当然了,史料的长坂坡仅有寥寥数字的记载,并无为人熟知的惊心动魄的冲阵突围。

回顾赵云的官职轨迹:主骑→牙门将军(长坂坡后)→偏将军(攻取桂阳后)→留营司马(刘备入川)→翊军将军(定益州后)→中护军(刘备称帝时)→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发现没有,前中期刘备在世的时候,赵云始终扮演禁卫统领的角色。

这与关张马黄四人执掌方面军务的定位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许就是“能臣”与“近臣”之分,赵云越是完美履行护卫职责,就越是远离封疆大吏的发展通道。

刘备的心术密码

建安二十四年,当刘备派遣费诗前往荆州授关羽前将军印绶时,特意强调“汉中王亲授大礼”,

这般做派与对赵云的态度形成戏剧性反差。深谙权谋的刘备清楚:让赵云保持“无欲则刚”的状态,才是保证近卫军忠诚度的最佳方案。

这种用人智慧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可见端倪:平定益州后,众人争抢田宅,唯赵云谏言“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

这般高风亮节固然可嘉,但在权力场中却格格不入,意味着缺乏自己的利益集团,难以为更高权位提供支撑。

历史夹缝中的永恒遗憾

章武二年(222年),夷陵惨败的刘备退守白帝城,此刻陪在他身边的仍是赵云。

当这位白发老将带着偏师火速驰援时,不知是否让刘备想起二十年前长坂坡的烽烟。

历史在这里留下残酷的隐喻:赵云越是忠贞不渝,就越难摆脱“救火队长”的命运轮回。

演义中,老年赵云力斩五将的传奇,恰是这种宿命的最佳注脚。

年过七旬的赵云仍在为蜀汉冲锋陷阵,而昔日同列“五虎”的关张马黄早已凋零。

这种戏剧化安排,既突显了赵云的悲壮,也暗含了罗贯中对历史遗憾的艺术补偿。

结语

正史没有所谓的五虎上将,四方将军名单揭示的自然是职位的高低,却并非地位的轻重。

赵云后来担任了中护军一职。曹魏的韩浩、史涣也是这个职位。

身居此职,就是主公身边的近卫军统帅。你总不能说,这样的赵云在蜀汉集团地位低。

这位白衣银枪的将军,用毕生忠诚换来了千古美名,却也因过分完美的职业操守,永远停在了距离权力核心最近又最远的位置。

然而,赵云他在乎吗?若真的在乎,就不会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说出那样的话: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你认为赵云有资格位列四方将军吗?他缺少了什么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