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普通肠胃不适和食源性疾病?
(通讯员 谭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肠胃偶尔会“发点小牢骚”,时而只是短暂的不适,时而又可能是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在作祟。面对肠胃的各种“小情绪”,许多人往往感到困惑不已。那么,究竟如何准确区分普通肠胃不适与食源性疾病呢?
一、从症状特点来看
普通肠胃不适通常症状相对较轻,可能只是偶尔的胃部胀满、轻微的恶心或者短暂的腹痛、腹泻,且腹泻次数较少,大便的性状改变也不明显。例如,因为着凉或者短时间内进食过多引起的肠胃不适,可能只是感觉肚子有点胀,稍微有点恶心,拉一两次肚子后就会有所缓解。
而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像沙门氏菌感染,除了腹痛、腹泻外,还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左右,腹泻次数较多,一天可能会达到3-10次,大便多为水样便或者带有脓血。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呕吐症状可能会比较剧烈,而且可能同时伴有腹泻、腹痛、头痛、肌肉酸痛等多种症状。
二、从发病时间和进食关联性来看
普通肠胃不适可能和进食没有明显的关联,比如可能是因为情绪紧张、腹部着凉等因素导致的,症状可能会在这些因素出现后的一段时间慢慢产生。而食源性疾病通常和进食紧密相关,发病时间一般在进食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污染食物后的 1-6小时就会发病;如果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肝吸虫病,可能在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后的数周或数月内出现症状。
三、从症状持续时间来看
普通肠胃不适在去除诱发因素后,如注意保暖、调整饮食后,症状可能很快就会缓解,一般在一天内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食源性疾病的症状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尤其是一些细菌、病毒感染的情况,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全恢复,并且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才能好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