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喂2岁孙子吃奶酪棒,意外竟带来致命危险!
发生了什么?
一次奶酪棒引发的悲剧傍晚时分,家里的庭院里飘着饭菜香,奶奶拿出一根奶酪棒递给正玩得开心的小孙子,那稚嫩的小手接过零食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突然之间,他的脸色变紫,奶奶惊慌失措地呼唤着,希望这一口奶酪能顺利下咽,不幸的是,奶酪卡在了孩子的喉咙里,堵住了气管。
奶奶急忙施救,可孩子最终因窒息离开。
从那一刻起,一家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为什么孩子容易被呛到?
三大原因揭示真相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如此容易被呛到呢?
这不仅仅是奶酪棒的问题。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幼儿的气管非常细,约为一根普通吸管的宽度,而奶酪棒的直径早已超过了这个范围。
除此之外,幼儿的防护机制还未发育完全,吞咽时容易出问题。
再者,孩子的咀嚼能力差,容易边玩边吃,分心导致呛咳。
我们看见的新闻中,总有孩子因食物卡喉发生危险的报道。
江苏的一名19个月大的宝宝,在家人没注意时吞下瓜子,结果呛入气管导致窒息;还有一名5个月大的贵州宝宝,因姐姐喂食板栗被卡住喉咙。
这些每每发生的不幸,都在提醒我们要警惕西食物和行为,给予孩子安全的环境。
如何预防儿童异物卡喉?
家长必须知道的安全喂养准则要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家长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喂养准则。
处理好食物。
比如所有圆形的食物必须切开放稳在盘子里;黏性食物如年糕必须捣碎成糊状才能给孩子食用;更致命的是如整颗坚果、果冻、糖果及蒟蒻制品等都要绝对禁食。
食物料理要特别细致,比如葡萄、蓝莓、圣女果都必须切成四瓣,苹果、胡萝卜必须刨丝,肉类也要撕成细条,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孩子吃的时候发生危险。
在喂养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准则:孩子用餐时,应该坐在餐椅上,绝对不能边跑边吃。
此外,孩子吃每一口都要确保咀嚼完全,没有残留才继续喂食;还有,如果孩子哭、笑或说话,喂食一定要立刻停止,避免他们不小心呛到。
家庭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尽管我们尽全力去预防,但意外有时还是难以避免。
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特别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在孩子们可能接触到危险的时刻,我们需要迅速反应,在他们快乐成长的岁月保证安全。
不仅仅只是海姆立克急救法,每个季度,家庭应模拟急救场景,全体成员参与,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美国儿科学会也指出,4岁以下禁食整颗坚果,日本官方也警示5岁前严禁食蒟蒻果冻,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极为重要。
当孩子有窒息征兆时,如果他们无法出声,嘴唇变紫或丧失意识,应立即开始急救并拨打120,绝对不要尝试用手抠喉。
每一次模仿的抢救练习,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救命的行动。
所谓的预防,虽看似冗长复杂,但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加安全地成长。
在抢救室里,医生们在经历了70多分钟的持续胸外按压后,断送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生命,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
写下结尾的医生日记:"今天,这是一个血的教训,不要认为意外离你很远,其实意外就在我们身边。"
结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许都是幼儿们危险的潜伏期。
一根奶酪棒带来的悲剧警示我们,作为父母、作为家长,我们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决定都要全心投入,不留半点疏忽。
那个永远停留在2岁的生命应是所有家长的警世钟,预防,远比急救更为重要。
多一份认真,便多一道护身符。
请把这份指南牢记在心,预防终究胜于治疗,别让“没想到”变成“来不及”。
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我们每一个陪伴者的悉心呵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