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偷税被罚超900万,嘴上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是生意
Hi, 您好,我是观象知远!
3月21日,已经消失在大家视线中很久的司马南“重出江湖”,不过,这次是因为税务局给他开出来的一张罚单。他因偷逃税款被追缴、罚款接近930万元,已经刷新了公众对“爱国流量生意”的认知。
一、司马南的“爱国流量”生意
司马南这次的偷税手段不算新鲜,还是老三样:虚列成本、隐匿收入、虚假申报,让名下公司冒充小微企业骗取税收优惠。
根据税务部门披露的数据,2019-2023年,司马南仅个人就偷逃个税、增值税462万元,加上企业虚列成本逃税75万元。要知道这只是偷逃的税款部分,他的业务金额和利润恐怕要要超这个数字。
一个自称“为民发声”的大V,为什么连最基本的守法义务都不愿履行?
答案藏在两个词里:贪婪和侥幸。
司马南的生意版图非常庞大:头条、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流量分成和广告收入,单月收益可超50万元。当年攻击联想的单条视频播放量近亿次,分成收入可能高达50万元。
他的团队早已形成一套流水线:蹭热点、剪视频、多平台分发,再用粉丝打赏、广告分成、知识付费变现。
但这些钱来得太容易,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是安全的。毕竟,谁会去查一个“爱国大V”的账?但司马南可能低估了税务部门技术监管的进步。
二、“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司马南曾痛骂美国是一个“鬼地方”,却让家人在硅谷购置300万美元的别墅,儿子读着每年4万美元学费的私立学校;
他曾高呼“警惕西方渗透”,却常年参加美国大使馆活动,与美籍人士称兄道弟;
他曾批判莫言“丑化中国”,却忘了自己曾盛赞对方拿诺奖是“中国软实力”。
这种“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的割裂,让“爱国”彻底沦为生意道具,他也被网友们戏称为“夹头”。
司马南最擅长的,是把“主义”变成生意的“魔法”。他深谙网民们的痛点: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对“资本”的天然警惕、对集体记忆的共鸣。于是,他把自己包装成“斗士”,专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开刀。
从联想“国资流失”到攻击马云、柳传志为“资本家”,他熟练运用“扣帽子+煽情叙事”的公式,把复杂的企业改制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
剥开“正义”的外衣,内里全是生意经。
三、整治“司马南们”,就是救民营经济一命
司马南对国家的伤害,远不止于偷税。
他煽动的民粹情绪,让企业家成了“过街老鼠”:联想被污名化为“国有资产流失”,柳传志被骂作“柳八爷”,甚至连正常的企业经营决策都被解读为“阴谋”。
当时的这种舆论暴力,导致民营企业家信心暴跌,有的选择躺平,有的加速资产转移。
而司马南却靠着这一场场“骂战”,粉丝暴涨,赚得盆满钵满,巅峰时全网粉丝接近1亿。
吴晓波曾痛斥他是“砸破民企车窗的第一块砖”,而今天的处罚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爱国不是生意,那些靠煽动对立牟利的人,最终一定会被清算。
这不仅是司马南个人的崩塌,也是政策风向的转变。中央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到邀请马云、雷军等企业家座谈,打击民粹言论到重用科技人才, 也释放了一种信号:绝不允许极左民粹绑架经济,绝不容忍“扣帽子”式舆论审判。
别给“司马南们”死灰复燃的机会
国家从来就没有认可过司马南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他自导自演的表演。但是这些表演吸引了流量和关注。这让我想起黄渤在电影里的台词:"现在骗子太多,傻子都不够用了。"
所以,今天的这张罚单不仅是追缴税款,更是对这些“流量黑产”的宣战: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才能让真正的企业家安心经营。只有让“爱国生意”无利可图,才能根治“司马南式”的投机者。
案件通报里最意味深长的是这句话:"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经济秩序"。一定要警惕那些把“主义”当生意的人,他们煽动你的情绪,只为掏空你的钱包。真正的爱国,是尊重法律、支持实干的企业家,而不是为流量小丑的表演买单。
司马南的凉凉,只是开始;让更多“伪斗士”现出原形,才是我们对民营经济最好的保护。
对此,您怎么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