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服君赵奢明明只打赢了秦国一次,为何就能吹一辈子?

一点儿历史事 4天前 阅读数 314 #历史

马服君赵奢明明只打赢了秦国一次,为何就能吹一辈子?

先说结论,因为马服君赵奢打赢的这场仗,打破了当时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1.猛人赵奢

按照当年明月先生的标准,赵奢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猛人”。

这个“猛人”只认死理,而且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事情。

而最初的赵奢只是赵国一个负责征收赋税的小小官吏,如果作为普通人,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了。

可赵奢偏偏就不普通,所以他能够惹出普通人惹不出的“篓子”。

篓子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地位崇高,手下门客多达三千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贤人。

可门客多了就需要钱,毕竟这么一大家子人都需要吃饭的。

为了养活这些人,平原君家里就没有缴纳过赋税。

由于平原君在赵国面子太大,所以收税的官吏都不敢去他家里征收赋税,并形成了惯例。

而到了赵奢征收赋税的时候,这个愣头青小伙子可就不管这么多了。

他单枪匹马就来到了平原君的家门口,要求平原君缴纳赋税。

平原君家里的下人这辈子就不知道“纳税”为何物,自然不肯答应。

赵奢眼看达不成目的,就以“国法”名义诛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家。

平原君在赵国声望很高,自然不肯“认怂”,于是扬言要“杀赵奢”。

面对平原君的威胁,赵奢的手下都吓破了胆,纷纷劝说赵奢要“认罪伏法”。

可赵奢不为所动,反而独自找到了平原君,和他讲道理。

赵奢平静地告诉平原君:“公子与赵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您带头不缴纳赋税,就会有更多的人效仿您。

赵国收到的赋税会越来越少,国力也会越来越弱,直至灭亡。

而赵国一旦灭亡,平原君就算有万贯家财也保不住。

就这样,平原君最终被赵奢劝服,并乖乖地缴纳了全部赋税。

赵王得知此事后,惊叹于赵奢的能力,并让其掌管赵国全部境内的赋税工作。

这件事从一方面证明了赵奢的能力,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赵奢在“阙与之战”前,并没有任何军事经验。

但就是这么一个“新兵蛋子”却在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打破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秦昭襄王第一次品尝了失败的苦果。

2.对手真的很可怕

由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丰功伟绩过于耀眼,所以大家常常会忽略秦国是“奋六世之余烈”这件事。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秦昭襄王是秦国统一前功劳最大的君主,也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嬴政的伟业。

在秦昭襄王的率领下,秦国不断侵扰六国,获得大片土地。

通过“连横”政策,秦国更是重创曾也有能力统一的齐国和楚国。

结果:楚国丢盔卸甲,被迫迁都;齐国更是一度灭国,好不容易复国后也只是苟延残喘。

而正因为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使得六国再也没有能力阻止秦国的统一战争。

3.交战

公元前273年,秦国举兵伐赵,并一口气夺下了赵国的三座城池。

为了缓和局势,赵王无奈只好派遣孩子到秦国做质子,并愿意用焦、牛狐以及魏地等三地交换被秦国伐下的三座城池。

如此亏本的买卖显然是赵国的“缓兵之计”。

赵惠文王希望以此来拖延时间,趁机发育,再给秦国有力反击。

从这个方面来看,赵国显然是很成功的。

可错就错在赵惠文王太着急了,他错误地以为赵国已经过了“喘息”时机,于是过早地与秦国撕破脸皮。

秦昭襄王自诩明君,自然无法忍受上当受骗,于是派遣客卿胡阳帅军伐赵,想用武力夺取阙与,给自己找回面子。

而“抠门”的赵惠文王连交换城池都不愿意,自然更不能忍受失去城池。

因此在秦国出兵之后,赵惠文王也第一时间派遣部队戍守阙与。

为了保证阙与的安全,赵惠文王第一时间找到了名将廉颇,向其询问策略,却被廉颇泼了一盆冷水。

廉颇明确告知秦惠文王:邯郸与阙与距离过于遥远,且道路险阻,行军不便,一旦遭遇敌人埋伏袭击,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赵惠文王并不气馁,转身询问大将乐乘,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毕竟这也是“兵家常识”,而且秦昭襄王不是“傻子”,赵国若出兵,他肯定第一时间设下埋伏。

赵惠文王自然也明白这些,可他就是太不愿意失去阙与了,于是他又召开群臣会议,商讨救援之法。

赵国武将得出的结论和廉颇一致,文臣们不会打仗,也不愿意背锅,便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

就在赵惠文王一筹莫展的时候,完成赋税征收任务的赵奢跑了回来,并告诉赵惠文王: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赵奢虽然能力不突出,但胆子天生很大,愿意与秦国一战。

虽然明白这件事不靠谱,但对保护阙与的渴望让赵惠文王如同缺水的鱼儿一样,只想抓住每一条救命稻草,哪怕这是鱼饵。

阙与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4.挣扎

此时秦军主力早已兵临阙与城下,为了防范赵军救援,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明牌”派遣一支军队驻扎于武安附近。

这支部队距离邯郸很近,他的目的很明显。

若赵国倾巢而出救援阙与,那么这支军队就会顺势进攻邯郸;

若赵国军队人少,那么这只军队就会是援军的“灭顶之灾”。

如果赵惠文王派遣军队先攻打这支偏军,那么他们也会不吝惜时间和赵惠文王玩“躲猫猫”。

毕竟此刻着急的人,不会是他们。

如果落入秦昭襄王的圈套,那么赵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无法救援阙与,还会被这支偏军牵制。

因此,为了跳出这个“包围圈”,赵奢选择在离邯郸三十里地的地区驻扎起来,与这只秦军偏军迎面对峙。

赵奢虽然胆子够大,但也并不是匹夫之勇。

廉颇都没有把握做好的事情,他自然也不会轻易尝试。

而因为自己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所以赵奢也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出兵。

赵奢唯一的优势是他够“白纸”,正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才不会被兵法上的条条框框所约束,在某些时候更容易发挥奇效。

而且秦军早已知晓此刻赵国派出的是一个“军事小白”,所以更会轻视赵奢。

赵奢就顺着这个“线索”,示敌以弱,给秦军一个“不会打仗”的错误印象。

做戏做全套,赵奢甚至下令军中众人均不得“议论军政大事,否则杀无赦”。

有个偏将提议“救援武安”,结果就被赵奢“军法处置”。

从此之后的一个月,赵军除了修建营垒,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声音。

秦军知晓此事后,越发看轻赵奢。

但本着职业素养和与生俱来的小心,秦军还是派遣间谍去赵军营垒打探一番。

这些都被赵奢一眼看破,但他将计就计,给了这个间谍赵军不堪一击的假印象。

消息传回秦军军营之后,他们对这个“小白将军”越发轻视,并再也没有派人监视赵军。

而赵奢眼看计谋得逞,立刻卸掉盔甲,趁着夜色全力前进,仅仅花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来到了阙与城下。

到了此地后,赵奢再一次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军事天分。

他不主动与秦军交战,反而建筑营垒,与阙与城形成“掎角之势”。

由于赵奢的牵制,秦军无法全力攻打阙与,让战争逐渐演变为“持久战”。

秦军本就劳师远征,且此刻又不在秦国国土,自然有些沉不住气。

也是恰巧在此时,赵国斥候许历拼死进言:“秦军知道将军到达阙与,必然会派人劫营,若派人在秦军必经之地驻扎埋伏,必然会大败秦军”。

赵奢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阙与附近道路狭长,埋伏起来也很方便。

后来秦军果然前来劫营,被埋伏起来的赵军打得落花流水。

阙与城内赵军已经被秦军包围多日,见秦军惨败,也不甘示弱,纷纷出城与赵奢两面夹击,大败秦军。

赵奢最终获得了阙与之战的全面胜利。

5.总结

这场战争,赵奢之所以能求得一线生机,并以“小白”身份战胜不可一世的秦国,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赵奢是个“猛人”

哪怕没上过战场,赵奢依然敢以“小白”身份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武安驻军一个月(大约二十八天),更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如果此刻赵惠文王按捺不住,见赵奢既不进攻秦军,也不救援阙与,以“行军不力”将其治罪,赵奢将会以“罪臣”的名义结束生命。

若赵奢行军被秦军洞悉,那么他也会有“一去不回”的风险。

可他就偏偏绕过了秦军的军事防线和赵惠文王的心理防线,抵达了阙与,不得不说他真的是个“猛人”。

其二、赵奢善于观察人心

由于此前自己一直是个“小白”,所以赵奢顺水推舟地利用了秦军“轻视自己”的心理。

他安营扎寨的这一行为,更是麻痹了秦军的人心。

他严令军中不得非议军事,不仅让秦军摸不到头脑,更让自己在赵军确立威信。

而秦国的间谍也被他耍得团团转,最终传递出了错误情报。

赵奢抓住这一空隙,找到了可以安全抵达阙与的机会,并最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为阙与之战的胜利,赵奢被册封为“马服君”,并与廉颇一起上榜“东方六国八大名将”,走上了人生巅峰。

6.影响

实话实说,阙与之战无论是规模,还是局势,在当时都没有多大“风浪”。

但就是这场战斗,让人们意识到秦军不是那么不可战胜,秦昭襄王也并非算无遗策。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六国再次有了抵抗秦国的信心。

与获得自信的六国相反,走上人生巅峰的赵奢并没有因此自大,反而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心。

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获得胜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凭借“小白”的身份获得了秦军的轻视。

而阙与之战胜利后,秦军不然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成功后赵奢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战斗,并以此保持着“不败战绩”,成为了赵国的威慑。

而东方六国出于政治需要,也开始用赵奢打破秦昭襄王不败神话的例子来鼓舞自己的军队。

这也很大程度上神化了赵奢的“战绩”。

最终的结果便是赵奢凭借“阙与之战”,一战成名,成了一辈子“名将”。

有些搞笑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也和他一样,有着“雄伟”的胆量,却没有赵奢的谨慎和洞察人心的能力,最终在长平之战把赵奢的名声败光。

跟随赵奢名声一起败光的,还有赵国的家底。

长平战败后,赵国再也没有了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能力。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点儿历史事

一点儿历史事

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