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搅乱全球,中方召集193国联合国发声,他还能任性多久

念与风语 2天前 阅读数 7 #情感

特朗普一拍脑袋,全球经济抖三抖!这位“关税狂人”掀起的贸易风暴,让193个国家叫苦不迭。

如今,中方挺身而出,向193国发出通知,6天后将在联合国主持大局,一场针对特朗普任性关税政策的“声讨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关税大炮轰出“美股熔断周”·】——

4月2日,特朗普一纸“全球加税令”,让贸易加权平均关税从2%飙至24%,瞬间点燃金融市场火药桶。

更戏剧性的是,加州同日宣布起诉联邦政府,成为全美首个对自家总统发起关税诉讼的州。

这场关税风暴的背后,是特朗普对“关税立国”的执念,他将19世纪美国总统麦金莱视为偶像,认为高关税能为美国带来财富。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从2016年的7600亿美元升至2024年的1.21万亿美元,关税政策反而加剧了制造业成本上升。

连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都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暴徒式的敲诈勒索”,缺乏对宏观经济的基本认知。

——【·全球“反杀”联盟·】——

特朗普对57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天价关税”,中国商品实际税率一度飙至145%。中方反手将美国商品税率提到125%,但明确表态“不陪疯”。

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中国在4月13日宣布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美国农产品、汽车等行业遭受重创。

数据显示,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在4月17日以3.8万吨规模抵达广州港,而同期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暴跌80%。

这种“去美国化”的贸易转移,直接导致美国农业州失业率上升2个百分点,爱荷华州农民抗议声此起彼伏。

更致命的是,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一部iPhone16Pro的硬件成本因关税从549美元飙升至1121美元,售价若按成本转嫁将突破2300美元,远超消费者承受能力。

这场“数字游戏”背后,是苹果库克连夜飞往东南亚、英伟达黄仁勋亲自访华谈合作的现实。

黄仁勋直言“中国是英伟达最重要的市场”,试图在关税壁垒中寻找生存空间。

而印度工厂的产能仅为中国的1/3,成品率不足60%,根本无法承接苹果的产能转移需求。

——【·联合国会议室的“193国起义”·】——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中国正以一套缜密的“组合拳”化解压力。

4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将召开一场特殊的非正式会议,主题直指“单边主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这场由中国发起的会议,已吸引193个成员国参与,并将讨论一份由78国联署的声明,矛头直指美国关税政策。

据估算,这类措施已导致全球贸易量缩水1%,相当于蒸发3.2万亿美元。

经济棋盘上,中国悄然重构布局,巴西大豆贸易的转向堪称典型案例,今年4月,中国不仅与巴西敲定至少240万吨大豆采购协议,还计划在里约热内卢建设农产品储存基地,进一步巩固供应链。

与此同时,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时隔多年重启,成为区域合作的新亮点。

更有趣的是,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关税对轰”的层面。中国新任贸易代表李成钢近期访问巴西时,双方不仅谈大豆,还探讨如何填补美国牛肉出口缺口。

而在多边舞台上,中国正将关税争议转化为规则重构的契机。

例如通过世贸组织临时上诉机制和CPTPP规则,倒逼美国在“破坏规则”与“回归多边”间权衡。

——【·特朗普的外交困局·】——

欧盟27国里有26国抄起反制清单,瞄准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准备加税。

美国国内的反噬来得更凶猛,加州直接把政府告上法庭,指控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开创了州政府挑战联邦关税政策的先例。

哈佛教授萨默斯算了一笔扎心账:这些关税可能让200万美国人失业,每个家庭钱包缩水5000美元,吓得硅谷科技大佬们连夜联名上书求放过。

特朗普试图通过“毒丸条款”逼迫他国选边站,却催生了全球“去美国化”浪潮。

美国财长贝森特提出的“阴招”——要求70国禁止中国企业设厂——遭到印度、越南等国的冷处理。

相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12%,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加35%。

——【·单边主义的黄昏·】——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自我反噬,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其政策将使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而美国自身经济衰退概率升至45%。

前财长耶伦直言这是“自残行为”,萨默斯更痛批特朗普“用欺诈手段推销经济毒药”。

在这场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中,中国通过联合国平台凝聚共识,用实际行动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当193国代表齐聚联合国时,历史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那个挥舞关税大棒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念与风语

念与风语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