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李治武则天长子,生前和母亲关系尴尬,死后被父亲追封为帝
公元675年,李治与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毫无征兆地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那时,他本应在人生盛年,却这般猝然逝去,实在令人惋惜。
这可是李治极为疼爱且满心期许的儿子。谁能想到,他一离世,对李治打击巨大,李治本就有的风眩症愈发严重,连视物都变得模糊不清。
李治满心悲戚,竟将这位自始至终都未曾坐上皇位的儿子,破格追封为皇帝,以特殊的方式给予他这份荣耀,足见李治对其深厚的情感。
追封皇帝这种事儿,常见情形是儿子追封父亲,或者弟弟追封哥哥。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哥哥追封弟弟,只是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弘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是有史以来,仅有的一位由父亲追封,最终获得皇帝名号的人,这种情况在封建王朝的历史里极为罕见。
李治对子女的疼爱之心,清晰可感。他在诸多细节之处,无不流露出深沉的爱意,这份爱子之情,从其言行举止间尽显无疑。
然而,部分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弘竟是被其生母武则天所害。
李弘究竟是怎样的人,具备何种本事,使得李治对他寄予厚望?而武则天杀子这事儿,究竟是实有其事,还是无稽之谈呢?
【01、李治的鸡娃生涯】
算下时间,李弘大概率是武则天身处感业寺时就已受孕,随后回到宫中诞下的。
这头胎孩子,是李治与武则天所生。它意义非凡,凭借这个孩子,武则天在后宫里根基渐稳,有了足够资本,进而鼓足劲头朝着皇后之位奋力冲击。
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后,年仅4岁的李弘,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太子。
既然太子之位已然确定,那便得用心栽培。得为其规划学习路径,让他接触各类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全方位地加以培育,助力其日后能挑起大梁。
如今父母的鸡娃操作,在李治面前简直小巫见大巫。李治那鸡娃的劲头,当代父母远远比不上,根本望尘莫及。
年仅8岁的李弘,便被李治匆忙安排举行成年礼。随后,李治携武则天前往洛阳尽情游乐,却把太子李弘独自留在长安,让其承担监国之责。
监国呢,意思就是皇帝因外出或者有别的事务缠身时,会指定太子或者其他特定人选,来代替自己处理国家政务。通俗讲,这就好比是个“见习皇帝” 。
要是搁现在,李弘这个岁数也就小学二年级,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常常丢三落四记不全,这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身上挺常见。
在古代,就算孩子再早熟,能不玩泥巴就挺好啦,哪能指望他们懂得治理国家呀。那时候,治国理政可是大人的事儿,小孩子哪有这般见识。
再者说,年少懵懂的小李弘,人生头一回与父母分开,此前从未经历过这般远离双亲的状况,内心满是新奇与不安。
面对这般情形,李弘采取的应对办法十分实在,也颇为简单:涕泪横流,一边大声叫嚷,一边拼命要去找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这消息传到了赶路中的李治与武则天耳里。向来对孩子期望颇高的李治,再也淡定不了。他赶忙派人把李弘接来,随后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往洛阳而去。
李弘头一回负责监国,最后竟是靠撒野、耍赖的方式结束了这段经历。
待李弘年纪稍长些,李治那些督促孩子奋进的用心,收获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11岁的李弘迎来第二次监国。这次他做得十分出色,跑去骊山泡温泉的李治听闻儿子表现,高兴得嘴都咧开了。此后,李治常常让李弘监国,好让他多些锻炼。
12岁的李弘,会按点前往各个部门,听取相关官员汇报事务。要是碰到的不是特别重大的事儿,就无需惊扰皇帝,全都交由太子来做决定。
李治这人,国事上心,对文学更是喜爱有加。在他心中,文化传播可不是小事,同样重视得很。他在处理国家事务之余,总不忘投身到文学相关的事务中,推动文化的广泛传扬。
受李治带动,年仅10岁的太子李弘,便投身于美文编纂事务。他从古今众多文集中精心挑选出500篇,最终汇集成《瑶山玉彩》这册书籍。
唐朝那会儿,既没网络,印刷术效率又低,编书堪称浩大工程。虽说主要工作由朝廷重臣承担,可一个年仅10岁的孩童,竟能调度众多人一起协作办公,这难度可想而知,实在不简单。
李治对自己培养孩子取得的成绩极为满意,开心不已的他,大手一挥,痛快地赏赐给小李弘三万匹绢帛,这绢帛可是写字画画的好材料。
【02、李弘的声名远扬】
李弘自幼便投身高强度的学习与工作。等他长大后,监国对他而言如同日常之事,面对各类事务,他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相当熟练。
打小他念书就不均衡。老师讲《春秋》,讲到楚穆王弑楚成王那段,他赶忙捂住脸,嘟囔道:“圣贤书理当记录能给后人立榜样的善事,咋尽写这种血腥残暴的事儿呢?”
非缠着老师,让老师给他换本内容更温和、风格更友好的书来学习。
成年以后,李弘在处理朝廷政务时,那风格依旧带着明显的偏向特性,就像以前一样,不是全面均衡地去应对各种事务,而是在某些方面更为侧重。
他瞧见士兵有逃亡,或是没按时报到,全家都得受牵连的情况,便向李治进言:不少人并非故意逃亡或延误,说不定是途中遭遇难题,实在没必要让家人跟着遭殃。
见关中闹饥荒,士民只能啃树皮果腹,他当机立断,命人开启东宫粮仓,将粮食拿出来用于赈灾,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无论是日常行事,还是制定施政方略,皆把仁德置于首位。从点滴行动到重大决策,仁德始终是核心准则,指引着理政的方向。
如此一来,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大众,对他皆是赞誉有加。他在朝野内外赢得极佳口碑,上至官员下到百姓,几乎无一不夸赞他,声名可谓如日中天。
这致使他跟武则天这对母子间的关系,逐渐趋向紧绷,彼此相处不再如往昔那般融洽,母子情谊在一些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03、母子关系出现了裂痕】
武则天还没成为皇后时,李治已与别的妃子育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是李忠,李治还将李忠册立为皇太子。
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后,李忠便顺理成章地被废掉太子之位,从而为武则天的儿子李弘腾出位置,这一变动也是当时局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李忠身为遭废弃的太子,境遇那叫一个悲凉。被赶出长安时,仅有一人敢去送别。自长安离去后,他不断遭贬,一路落魄,最终竟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诬陷,丢了性命。
无人敢去料理他的后事,帮忙收葬。唯有一人例外,那便是他的亲弟弟李弘。在众人皆退缩的情况下,李弘毅然承担起这份责任。
彼时,年仅13岁的少年便是李弘。
据史料所载,此次事件成为李弘与母亲武则天间头一回出现矛盾。当时状况在史料中有明确记录,那是他们母子关系史上,第一次碰撞出意见相左的火花。
李弘到了该成婚的年纪,李治跟武则天那可是煞费苦心,为他千挑万选了位未来太子妃杨氏,这杨氏在当时,那可是出了名的貌美,十里八乡都知晓。
谁能料到,临近正式成婚没几日,杨氏竟遭贺兰敏之玷污。原本好好的一桩婚事,尚未开启,便宣告终结,实在令人唏嘘。
然而,引发此事的始作俑者贺兰敏之,竟然毫发无损。
由于他既是武则天母亲的年轻相好,又是武则天的外甥,所以武则天庇护他。在那样复杂的关系里,他凭借这层特殊关联,得了武则天的照拂。
此次,乃是李弘跟他母亲武则天又一次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回的碰撞,成为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第二次针锋相对,让两人关系面临新的状况。
公元671年,年仅20岁的李弘,在皇宫内偶然瞧见了两个人。彼时,青春正好的他,于宫闱之中,毫无预兆地和这两人打了个照面。
这两位公主,身为萧淑妃之女,本应尽享尊荣,如金枝玉叶般娇贵。然而,她们却在掖庭被囚禁了十余年,日子过得比下人还苦。都快到而立之年,依旧没能迎来出嫁的时刻。
需晓得,在唐朝那会儿,女子大多在十五六岁便步入婚姻殿堂。当时社会风气及习俗等因素,使得这个年龄段成婚颇为常见。
自幼接受不均衡学科教育的李弘听闻某事,大惊失色,旋即向李治恳请,希望能让两位姐姐离开宫廷,寻得良人出嫁。
武则天一脸阴霾。从私人角度,她与萧淑妃积怨极深,对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厌恶到了极点;从朝堂角度,身为皇后掌管后宫,公主年纪不小却还没成婚,她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没尽到责任。
在压力之下,武则天无奈做出安排,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侍卫,办妥婚事之后,便让这两对新人离开京城,奔赴远方,远离了繁华热闹的京都之地。
再瞧瞧李弘这孩子,看待他的目光,与以往相比,已然大不相同。这种变化并非无端而起,而是随着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新视角。
此次算得上是李弘跟母亲武则天之间的第三回矛盾碰撞。李弘与武则天,在某些事情的处理和看法上,第三次产生了分歧与对抗。
他跟母亲的关系逐渐变得如同裂开的深谷,缝隙不断扩大。这复杂且日益恶化的状况,使得他最终的死亡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成了长久以来难以解开的谜团。
【04、死因之谜】
身为太子的李弘,在皇帝与大臣心中,那可是德仁兼备、慈爱有加且能力出众,方方面面都极为出色,挑不出一点毛病,堪称完美。
但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这问题可不是一般的小毛病,而是极为关键且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缺陷。
可以这么说,他的身体素质,着实差到了极点。整个人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完全没有什么力量与韧性,实在是太过柔弱了。
发展到后期,皇帝病情严重,连处理朝政都力不从心。此时,监国相关事宜,全都交由东宫的官员负责处理,皇帝已无力顾及这些事务。
有位官员不知他身体咋样,见他总不露面接见众人,心里窝火,便跑去李治那儿狠狠参了他一本。
向来对诸子争位有所忌惮的李治,即便如此,在李弘20岁时,也提前做了谋划。他安排嫡次子李贤掌管尚书省,将其当作太子的后备人选,就怕太子长期患病无法康复。
公元674年末,李弘身体似有好转。以往李治去洛阳,常留他在长安监国。这次罕见地带上了他,大概是见他身体见好,没再让他独自留在长安主持政务。
谁能料到,转年春天,李弘的病情竟突然严重起来。很快,他便在洛阳的合璧宫离世,生命定格在了24岁,这般变故实在令人唏嘘。
李治辛苦悉心栽培二十年的太子没了,这对他而言,打击堪称沉重。多年心血付诸东流,这种痛楚对李治来说,无疑是极为巨大的冲击。
李弘重病时,各种药物都不见效。此时李治想通过冲喜来挽救儿子性命,便跟李弘说,只要他身体康复,马上就将皇位传给他,盼借此让儿子振作,能战胜病魔。
很遗憾,这么做并未起到效果。尽管可能抱有期望,尝试了相应举措,可最终呈现的结果依旧是,一切都是徒劳,未能达成预期所想。
李治满心悲戚,亲手为李弘撰写碑文,还打破常规,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 。
在古代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般情形极其罕见,唯有这一次,父亲将“皇帝”的尊号追封给了儿子,这在历史进程里独树一帜,成为一段别样的记载。
碑文中,李治满是悲痛地记述,李弘自幼身体就差,多年来悉心调养,可状况一直未有好转,病情愈发严重,最终还是离世了。
李治清晰表明,李弘所患病症乃是痨病,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肺结核。
从这角度瞧,李弘死因可能没啥悬念。要知道,李治既是事件相关者,又是对李弘宠爱有加的父亲,所以他对李弘死因的说法,似乎没太多可质疑之处。
但据史书记载,李弘竟是被武则天投毒害死。随着太子逐渐长大,与武则天产生诸多矛盾,对她的掌权造成阻碍,武则天便狠下心,将亲生儿子杀害。
到底事情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通过对史料深入探究,我觉得李弘极有可能是自然生病离世,并非武则天谋害。原因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武则天杀子这事儿,在史书里的记载出处不太靠谱。现存史料中,头一个提到武则天毒杀李弘的,是《旧唐书》 。
但这一说法,既没在李弘与武则天自己的传记中呈现,反而是几十年后,唐肃宗那时候,有名大臣李泌转述的:武则天正谋划临朝听政,就用毒害死了孝敬皇帝。
武则天当皇后时,曾有“天后”之称。而“孝敬”呢,是李弘的谥号,李弘被尊为孝敬皇帝。这两个称呼,分别对应武则天和李弘在历史中的特定名号。
李泌这般言语,意在劝唐肃宗别步武则天后尘,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毕竟他身为外臣,大概率仅听闻些流言,对事情真实状况,其实未必清楚。
在《新唐书》与《唐会要》的记载中,武则天杀子这事儿,仿佛确凿无疑,如同已被牢牢钉在木板上,成为不容置疑的既定“事实”。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做过考据。他发现,像《旧唐书》以及北宋时能看到、如今已失传的《唐实录》,都没有确切记录武则天杀子这件事。
所以呢,《资治通鉴》里对这事儿是这么记的:太子在合璧宫去世,当时就有人觉得,这是天后用毒酒害死了他。
说的是,太子李弘于合璧宫离世,曾有不少人觉得是武则天害死了他。然而呢,对于这一说法,并没有实实在在能证明的证据。
其次,就算是武则天,也没胆子贸然对太子李弘下手。李弘做了20年太子,深受皇帝李治宠爱,在朝廷里根基稳固,威望极高,武则天自然得掂量掂量。
就算武则天贵为皇后,弄死太子这种事,绝不能被原谅。就算李治想袒护她,大臣们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强烈的反对声,会迫使李治对武则天采取处置措施。
再说了,李治说不定不会袒护她。要知道,她要是敢为了权势谋害太子,那又怎能保证哪天不会为了权势对皇帝下手呢?
隋唐那时候的毒药,品质相当糟糕。就说王世充想干掉隋朝少帝,拿毒酒去害他,结果根本毒不死。没办法,王世充最后只能找来布帛,把少帝给勒死了。
拿这种毒药去算计人,算计的竟是身边围着一堆太医,连皇帝都亲自守着的太子,这要想不被发现,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几乎一出手就可能露馅。
再者,为害李弘而担这般巨大风险,所得益处实在微乎其微。毕竟,李弘之后,还有个既康健又有能力的嫡次子李贤在呢。
像这种风险跟收益不匹配的事儿,头脑精明的武则天,大概率不会去干。毕竟以她的聪慧,不会轻易涉足这种投入产出不对等的事。
再者,嫡次子李贤对武则天构成的威胁,比李弘要大。要是武则天一心想掌握大权,那身体孱弱、疾病缠身的太子李弘,对她而言无疑是更优的选项。
虽说李治长期让李弘代行监国之责,可到了后期,李弘病情严重,根本无力处理政务。那些朝堂事务,大多都由东宫的官员接手操办了。
李治对太子放权颇为大方。要不是太子李弘身子骨实在太差,李治大概率会把更多朝政事务交付给太子,而非给予武则天如此多权力,让她在朝堂影响力渐大。
要是李弘不在人世,那么武则天的次子李贤,毫无疑问会成为下一任太子。
这儿子跟武则天相处不太融洽,可他能力出众,身体素质更是没得说,各项事务都能凭自身能力处理得妥妥当当。
当时的情形下,武则天是否还能坐拥这般尊崇地位,实则难有定论。毕竟世事多变,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其地位走向在那时充满了不确定性。
与其让健壮且有能力的太子登基,倒不如保住体弱多病的李弘。李弘身体欠佳,根本没能力将武则天赶回后宫,而那健康能干的太子可就说不定了。
武则天冒险刺杀太子,可最终换来的新太子对她威胁更甚。她如此行动,究竟所为何求?这般舍小求大、风险颇高的举动,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算计?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我认为,武则天大概率没有对李弘下手。从诸多线索和分析推断,李弘的离世,不应简单归结于武则天的加害。
李治称李弘是因病离世,此说法或为李弘死亡的实情。毕竟李弘重病期间,李治始终在旁照料。以李治的敏锐,倘若其中有异常,他怎会毫无察觉呢。
【05、写在最后】
李弘离世之地为洛阳的合璧宫。当时,他在这座宫殿里走到了生命尽头,最终阖然长逝于洛阳合璧宫这一特定场所。
李治那时候,新修了座合璧宫,这是座行宫。李治跟武则天对它青睐有加,每次前往洛阳,总乐意在这儿落脚,这座宫殿成了他俩在洛阳的常居之所。
自李弘离世,李治与武则天便离开了这片满是悲痛回忆之地。往昔种种皆因李弘之逝化为沉痛,他俩不愿再于此触景伤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离。
在之后的数十年间,李治跟武则天这两人,仅仅踏入合璧宫一回。
距李弘离世过去8年,李治同武则天又一次来到洛阳。原本计划前往芳桂宫消暑,可途中突降大雨,一时间找不到更好地方,所幸不远处的合璧宫成了他们当时最佳的避雨之所。
没办法,他们只好在这令人难过的地方暂避风雨。等雨一停,实在没兴致再去芳桂宫,满心失落,顺着来的路就往回走。
不难察觉,李弘过早离世,给李治与武则天这对夫妻带来的冲击极为沉重。其突然逝去,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让他们遭受了巨大打击。
这可是他俩头一个娃,那可是他们曾经浓烈爱意的证明。从怀上到长大,他们在这孩子身上花的心思,比啥都多,毕竟是头一回当爹妈,咋能不上心呢。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