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谈商战系列之一: 《商战诸葛亮之三十五计》连载之十二
《商战诸葛之三十五计》
马金山 著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孙子兵法·兵势篇》
一个人能否舒展得开,决定了他所从事的规模与发展潜力。胡雪岩能够“钱肆与粮台互相挹注,兼与外洋互市,居奇致赢,动以千百万计”,得力于他手面活络,眼光远大。“有非常之志,行非常之事”。眼光高远了,人就有了神采,做出事来也自然不同于流俗。
——陈德中《胡雪岩商政谋略》
第二章 第六节 攻心为上,软硬恩威任纵横
上个世纪90年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武钢在某市召开集资户钢材征订会。
1986年,武钢为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以集资配材的方式,从全国各地的用户中集资10多亿元。这些集资户就成了武钢部分资产的股东。从1987年起,武钢每年都要为他们召开配材订货会。
当时,钢材市场不景气,由此自然会波及集资户的效益有所下降。与过去的良好效益相比,无疑会引起一些不太愉快的议论。
会议还未正式召开,就听到了令人不安的信息。有的集资户奔走于会员之中,设法以罢订的形式逼武钢降低钢材价格。若武钢不接受,他们就要让订货会流产。
然而,给集资户的价格是略低于成本的价格,再降低价格根本不可能。假如真的联手罢订, 那武钢的日子怎么过?
真是彤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此时此刻,书写于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楹联闪入李裕荣的脑海----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兵家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是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恰到好处的不宽不严,源于正确的审时度势。否则,心中无数,就失去了衡量宽严的“度”。
于是,他冷静地分析了事态。
客观地说,集资户对武钢的发展是有贡献,有功劳的。他们在武钢技术改造的最困难的时候筹集来大批资金,可谓雪中送炭。武钢用这笔钱使自己的技术水平成功地跃上了新的台阶。作为回报,武钢也在钢材最俏销、价格最红火之时,按集资数额的多少,保证了对他们相应数量的钢材供应,使各集资户获得了很好的效益。诚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计划内外这种双轨制的钢材价差逐渐缩小,即由高额效益变为中等效益。这也是不尽人意的地方。要把这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转过来,的确不容易,要经过一番周折也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讲清道理,细心引导。
李裕荣想,这几十万吨钢材的售价,已经低于成本价,如果还要大幅下降,不仅武钢受不了,进而会对本来已经十分疲软的市场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极有可能诱导各钢铁企业和经销商竞相
降价。加上卖跌不卖涨的预期心理的影响,势必会形成一种无序竞争的怪圈,其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李裕荣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于是,他下定决心,以谋事在人的心态,努力做好说服工作。
作为大企业,要运用自己的地位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商场上的公平交易、互利互惠、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原则,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充分体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诚意和共渡难关的信心。“理解万岁”永远是促成双方真诚合作的法宝。基于这种想法,李裕荣分头找几家大集资户交谈,沟通促进理解,效果果然不错。但是,20多家集资户,一天只谈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集资户尚未交谈。此时已是凌晨2点多钟,8点半就要正式开会。为了避免几个小时后的会议出问题,心中忐忑不安的李裕荣决定把这几家请来一起谈。他知道,这将置自己于舌战群雄的尴尬境地,但只能如此了。
凌晨3时,约有6、7家被请到了会议室,李裕荣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他们要退出订货会的怨气。一向笑容满面、喜颜可掬的李部长,此时阴沉的脸拉得老长,冷冰冰的开了腔:“我已经谈了16家,互相之间都能互谅互帮。但也听说,有的同志要用“将军”的办法解决问题。”
他环顾周围,见没人应声,猛地把茶杯往桌上一放,说:“不要说过激话!”
突如其来的响声,着实把客人们吓了一跳。
李裕荣大声说:“武钢是什么工厂?它不仅承担国家计划钢材生产任务的95%, 每年还要上交利税十几亿。一个小小的武钢,比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交得都多。可见武钢税赋的压力是何等沉重!希望大家理解。而我们赚的钱全都交给了国家,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个大局是非保不可的。”
稍顷,他缓和了语气说:“沿海发展这么快, 固然跟当地人的努力分不开,但也跟中央的政策和内地的支持分不开,是蓄水养鱼的结果。因此,不能把沿海的发展同内地的支持割裂开。反过来,沿海发展了,也要支援内地。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前几年,大家得到的蛋糕大一些,现在略有缩小。原因是,国家为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下决心调整并逐步放开不合理的计划价格。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上游产品,如煤、油、矿、电、运等相继涨价,但上缴国家的税赋还要递增而不允许降低,这部分涨价因素只能自己消化。再加上市场景气度下降,诸因素聚合在一起,增加了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程度。这是我们都应该理解的。虽然价格不可能再变了,但是品种方面还是可以商量的。希望不要吵了,好说好商量,理解万岁!”
一席话,软硬兼施,恩威并举,把场面稳住了。
紧接着,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
李裕荣按照惯例,大谈形势。从国际、国内谈到武钢。讲钢材市场现状,即钢材生产、库存、消费状况,讲价格走势,讲未来需求。他发现,对用户也需要宣传和引导。形势好时,他就讲用户的购买欲旺盛,武钢供不应求,提请用户运用有限的钢材去创造最好的效益。形势不好时,他又换一个角度谈,变一种思路想问题。讲未来会好,即将要好起来。经营运作,要有长远眼光。
这一次,面临着市场疲软。他说:“这种情况下,常人往往会不愿买或少买钢材, 一部分人会不
做或少做钢材生意。我劝大家做。作为物资流通部门,一停止经营,你网点上的客户就跑了,你的市场就丢了。等到市场好的时候,你的客户也没有了。因为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了他们。所以,他们就会在最顺利的时候抛弃你,甚至永远抛弃你。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在饥寒交迫时,别人送炭送粥给你,留下的印象远比锦上添花时深刻得多。这就叫做‘疾风知劲草,日久识人心。共苦是前提,同甘是结果。’根据日本商人的经验,要想使一个跑了的客户回到你的网点来,一般需要多付出6倍的代价。因此,在市场行情不好时,赔本生意也要做, 这是为的不丢客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市场行情好起来时,你就可以赚回来,甚至赚得更多。这就是聪明的精明的商家。在市场行情不好时,能做到不亏,甚至略有盈余,这就了不起,就是伟大的胜利,就说明你是一个合格的、开明的商家。”
一席话,使得绝大多数的集资户频频点头。于是,开始订货。
具体操作时,他把集资户与武钢的关系程度分成三类:积极的、中间的、犹豫的。由于各自利益的驱动,商人队伍永远不可能铁板一块,永远都存在这三种状态。对积极的集资户则优先征订,从钢材品种、数量上尽量予以满足,让他们有较多的赚头。经这么一带动,中间状态的集资户亦顺势进入角色,获得的满意度并不低。这样,一小部分曾经犹豫的集资户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改弦更张,李裕荣则趁势要求他们下定决心。更何况他们也不是无利可图,仅仅是效益比以前少了一些。于是他们再三要求订货。就这样,“抓住积极的、带动中间的、促进犹豫的”,李裕荣终于达到了目的─一次征订会,订出钢材7万多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