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活得好的人,早就戒掉了“内心戏”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莎士比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没做什么事,却累得像是跑完马拉松;
睡前反复琢磨领导的眼神,结果睁眼到天亮;
遇到机会时,脑补100种失败场景,最后连手都不敢举…
科学家用脑成像技术发现:普通人每天70%的脑力,都消耗在“自己吓自己”的内心戏里。
——张艺谋的冬奥会生存法则**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前7天,张艺谋被临时要求增加“致敬人民”环节。
团队急疯了:“时间根本不够!流程要全改!道具要重做!”
老谋子却只问了三句话:“主题能不能守住?技术上有没有可能?观众会不会感动?”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立刻拍板:“干!有问题就解决,解决不了就认栽。”
后来他在采访中说:“创作者最怕的不是犯错,是怕到不敢犯错。”
这让我想起《人类简史》里的发现:
原始人看到草丛晃动,会立刻脑补“有猛兽”而逃跑,现代人继承了这种“灾难性想象”本能。
但真正的高手,早就把“万一失败怎么办”换成了“先干,再看怎么办”。
——《肖申克的救赎》最狠的生存哲学**
电影里有个震撼细节:
安迪被冤入狱第一晚,其他囚犯在哭嚎撞墙,他却默默观察牢房结构。
当狱友问他“你怎么不害怕”时,他说:
“恐惧会让人变成瞎子,我已经花了十年和银行家们斗智斗勇,监狱不过是换个战场。”
后来他用小锤子挖了19年地道,用金融知识帮狱警报税,最终在暴雨夜爬过500米粪沟重生。
现实往往如此——
遇事反复纠结“他是不是讨厌我”的人,正在给同事的孩子辅导作业;
焦虑“35岁失业怎么办”的打工人,已经被会PPT动画的下属取代;
记住:这个世界奖励解决问题的人,从不补偿内心戏精。
——看苏轼如何把流放变成春游**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
当时这里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蛮荒之地,他却写信给儿子:
“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千万别告诉别人海南这么好,我怕他们都来抢着被贬)
他在槟榔树下开课堂,教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发明烤生蚝,写信叮嘱弟弟“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以分其味”;
历史学者统计发现:苏轼存世的2000多首诗词,87%创作于被贬时期。
他的秘密就藏在《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屏蔽杂音的人,连暴雨都能当成BGM(背景音乐)。
——每天只做3件事的奇迹
钱钟书去世后,有人问杨绛:“您一个人不孤独吗?”
她笑着指指书房:
“我要打扫丈夫留下的7万页手稿,要整理女儿写的医学笔记,还要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实在没空孤独。”
直到96岁,她还在出版新书《走到人生边上》;
103岁那年,照样亲自校对《钱钟书手稿集》。
神经学家发现:当人专注具体事务时,大脑会关闭30%的情绪区域。
这解释了为什么杨绛在《干校六记》里写:
“最艰难的时候,反而觉得日子纯粹——种菜就想着施肥,做饭就盯着灶火,其他事情根本挤不进脑子。”
最后送你一句《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话: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停止给内心加戏的人,连呼吸都在充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