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五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五
文/宋玉山
汉文帝死后,儿子汉景帝登基。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事业,继续实行轻徭薄赋、轻刑慎罚、和亲匈奴等政策,与父亲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并为其子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圆满过渡。汉景帝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平定了“七国之乱”,强化了中央集权,解除了诸侯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史记》记载,汉景帝名叫刘启,是个幸运儿。他在汉文帝儿子中排行第五,也不是嫡子,本来很难有继位的希望。不料,他的四个哥哥陆续全都死去,而且都是有病自然死亡的,这不是上天有意要让刘启当皇帝吗?所以,汉文帝即位不久,刘启就被立为太子。
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吴王刘濞的太子进京朝见,在京城住了一段时间。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跟随刘邦讨伐黥布,作战勇敢,立有战功,被封为吴王。吴王与汉文帝是叔兄弟,关系不错,常有往来。
吴太子与刘启年龄相仿,常在一块饮酒下棋。不料,有次下棋时,两人发生了争执,越吵越激烈,刘启一怒之下,抓起棋盘,砸在吴太子头上,竟然把他砸死了。吴王痛失爱子,自然心中悲愤,从此称病不肯入朝,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汉文帝觉得儿子做得不对,没有追究吴王不来朝见的错误,反而赐给他几、杖,说他年纪大了,可以不入京朝见。此后,吴王与朝廷几乎没有来往,俨然成了独立王国。
吴国有铜盐的收益,比较富裕;百姓没有赋税,都很顺服;士兵服役发给代役金,也很好统领。其他诸侯国的人犯了罪,纷纷跑到吴国来,吴王就收留他们。这样过了几十年,吴王的统治十分稳固。
汉景帝登基以后,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大臣晁错献上“削藩策”。晁错说:“当初高祖为了便于统治天下,封了一些王,仅齐王、楚王、吴王就占去天下一半,很不利于朝廷管理,应当削减他们的封地。特别是吴王,因为儿子的原因,多年不来朝见,文帝宽容他,本当改过自新,如今却更加骄横。吴王利用富饶之地,收留亡命之徒,图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可能会反;不削减,最终也会反。晚反不如早反,晚反灾祸更大。建议陛下采取逐步削减的办法,解决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汉景帝同意了,下决心削藩。其实,吴王刘濞已经六十多岁了,几十年都没有反,何不再等他几年?
汉景帝下诏,找借口削减了吴国两个郡,削减了楚国一个郡、赵国一个郡,削减了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削减的郡县,都归中央管理。汉景帝的削藩令,引起了轩然大波,诸侯王们又气又恼,惶恐不安。吴王知道,这只是一个开端,以后肯定会削减不止,最终把他的地盘全部拿走。于是,多年的积怨终于爆发了,他想联合诸侯,兴兵反抗。
吴王首先联系了胶西王刘卬。刘卬逞勇好斗,齐地的几个诸侯王都怕他。吴王亲自跑到胶西,与刘卬密谋,订立盟约。刘卬又联系了齐王、淄川王、济南王,济北王、胶东王,他们都同意共同造反。吴王又分别联系了楚王、赵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东越王、燕王以及匈奴等,多数表示支持,有的态度暧昧。到正式兴兵造反时,只有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参加,被称为“七国之乱”。
吴王做好了准备,开始发难。他向吴国发出动员令,说:“我已经六十二岁了,亲自统兵,小儿子十四岁,也上战场,所以,凡六十二岁以下、十四岁以上的,都要出征。”这样,征集了二十多万人马。吴王率军渡过淮河,与楚军会合。
胶西王刘卬等人予以响应,但在此时,齐王反悔了,不肯反叛。济北王被部下劫持,也不能出兵。刘卬大怒,与淄川王、胶东王一起,围攻齐王都城临淄,但久攻不下,不能与吴王会合。吴王等不及刘卬,就与楚国联合一块西进,发出檄文,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
汉景帝得知七国造反,有些心慌,急忙调兵遣将,准备迎敌。有个大臣叫袁盎,曾经当过吴王的丞相。景帝问他:“现在吴王反叛,你是什么看法?”袁盎说:“不值得忧虑,很快就能平定。”景帝说:“吴地富裕,又有天下豪杰相助,打败他们,怕不容易吧?”袁盎笑了,说:“哪里有什么豪杰啊?如果真是豪杰,明辨事理,就不会帮着刘濞造反了,那不过是些奸邪之徒罢了。”
景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问他有何良策?袁盎让景帝屏退左右,悄悄地说:“只要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七国之罪,恢复被削减的封地,这样,兵不血刃,叛乱自会平息。”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终于下决心说:“我不会因为爱一人而拒绝天下的。”于是,杀了晁错,写了赦免诏令,派袁盎当使者,去劝吴王罢兵。
袁盎来到吴王军营,让吴王跪拜接受诏令。吴王哈哈大笑,说:“我已成为东帝了,还跪拜谁呢?”吴王不肯见袁盎,把他扣留,胁迫他一块造反。袁盎趁夜逃走,回朝报告。汉景帝劝抚不成,只得下决心武力平叛了。他派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率军攻打吴楚联军,派将军栾布去平定齐国内乱,派将军郦寄攻打赵国,派大将军窦婴率军驻扎荥阳,监视各地。
吴王出兵之时,有人建议他分兵两路,除了西征大军之外,另一路沿长江、淮水而上,收聚淮南、长沙的军队,从南路攻取武关。吴王太子却说:“我们是造反之师,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委托他人的,如果委托之人也造反了,该怎么办呢?”吴王觉得有道理。
有位年轻将领也建议说:“我们对沿途的城邑不必攻下,应该迅速西进,占领洛阳。洛阳有兵器库和粮仓,部队的军粮和兵器就有了保障。”吴王征求年老将军的意见,老将军们怕后路被断,都不同意。其实,这两条计策都很好,可惜吴王均没有采纳。
吴王率军一路西进,攻占了棘壁,包围了梁国都城。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自然拼死抵抗。吴楚联军士气旺盛,轮番攻城,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周亚夫率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梁国附近。梁王急忙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深通谋略,知道梁国城坚、梁王勇武,可以拖住和消耗叛军主力,便没有派兵相助。
周亚夫一边坚守营垒,一边派军南下,截断叛军粮道,只等叛军粮绝,一战即可平定叛乱。梁王据城坚守,十分艰难,见周亚夫不来相救,心中着急,便向景帝求救。景帝派人催促周亚夫救援梁王,周亚夫仍不肯出兵,梁王从此心生怨恨。其实,周亚夫是可以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援助梁国的。
不到三个月,吴楚联军粮道被断,粮食用尽,士兵饥饿,军心涣散。吴王见梁城久攻不下,又去攻击周亚夫军营。周亚夫见时机一到,与叛军展开决战,一举击败叛军。吴王只带几千人逃到东越,却被东越王杀了。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也自杀身亡。吴楚联军就这样完了。自古以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军队的生命线。吴王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怎能成就大事?
胶西王刘卬,率三国之兵围攻临淄,三个月都没有攻下,也是笨得可以。此时,闻知吴王兵败,栾布又率军到来,知道大事不成,心中恐慌,便各自回国了,未敢与汉军作战。朝廷追究他们的罪责,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淄川王都被杀了,封国收归中央。齐王虽未叛乱,但事前参与预谋,怕朝廷追究,服毒自杀。汉景帝念其守城有功,命他的儿子继位,仍称齐王。济北王被部下劫持,未能参加叛乱,因祸得福,幸免于难。
赵国参与叛乱,还未起兵,就被汉将郦寄率军包围,攻破城池,赵王自杀。所以,名义上是“七国之乱”,实际上真正兴兵与朝廷作战的,只有吴、楚两国而已。
七国之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间矛盾的爆发。中央政权获胜后,汉景帝趁势收取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削减他们的地盘,同时,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把官员任命权和征收赋税权都收归中央。
各诸侯国地盘缩小,力量减弱,而且既不管人,也不管钱,还能对中央构成威胁吗?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