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谈人性:当你不再有价值的时候

文化思享家 1周前 (03-23) 阅读数 17 #推荐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老友聚会上,刘伟愤愤不平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

本来在公司干得好好的,但因为业务重组被调到一个不起眼的岗位,顿时失去了以往的光环和待遇。

曾经那些围着他团团转的同事,态度骤然冷淡下来,有些甚至开始对他冷嘲热讽。

刘伟说出了心底的困惑:“为什么我一旦没了用处,这些人就变了脸?”

从莫言的经历看人性的善恶

莫言的故事或许能够给刘伟一些答案。

小时候的莫言家境贫寒,村里小伙伴们常常嘲笑他,甚至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那个时候,他是孤独的,痛苦的。

当他凭借努力成名,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后,情景完全不同了。

曾经嘲笑他的那些人,现在却换了嘴脸,争先恐后地与他套近乎,好像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了。

这一切让莫言深刻地体会到人性的善与恶。

当利益来临时,人性变得自私与丑陋

在莫言成名后,不少亲戚朋友找上门,要求他帮忙。

他们认为,莫言名气大、资源多,帮助他们不过是举手之劳。

可事实是,莫言的能力和资源也有限。

特别是有些远房亲戚,比如一个叫宁赛叶的表亲,多次无理要求莫言给自己安排工作、出书,当莫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时,宁赛叶便开始在外诋毁他,甚至散布莫言“无情无义”的谣言。

这样的反复无常,让莫言对人性感到无比痛心。

人性揭示:处于低谷时的真实面貌

不仅是在事业有成时,人在低谷时,更能看清身边人。

莫言的另一位亲戚覃桂英,就是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表现得尤为冷漠。

当莫言还默默无闻时,覃桂英常常对他不屑一顾,毫不掩饰自己的嫌弃。

当莫言出名后,她立刻改变态度,频频上门找莫言借钱,要求一次比一次高。

一旦莫言无法满足,她就撒泼骚扰,还威胁要揭露莫言的“丑闻”。

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莫言对亲情产生怀疑,更让他对人性有了更冷静的认知。

在莫言看来,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在利益面前往往会暴露无遗。

莫言的故事:利益驱动下的人性改变

在另一段经历中,莫言写到了一位曾经的同学。

学生时代,两人关系不错,但毕业后各奔东西。

多年后,这位同学听说莫言成名了,便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开始频频约见。

在一次饭局上,这位同学借机要求莫言帮自己拉投资、找关系,还希望莫言能为他的公司站台做宣传。

莫言感到为难,但不好直说。

当他婉拒后,同学立刻变脸,甚至在背后说莫言“忘恩负义”。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性真的如同东野圭吾所说的那样,无法直视吗?

为了利益,不仅可以出卖朋友,甚至连起码的道德底线都可以无视。

面对现实,我们也许更需要一份清醒和自知。

结尾

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常常在我们无意间的举动中展露无遗。

正如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写到的,满足自己欲望所能够做出的事情是无穷尽的。

我们不能改变他人的行为,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或许刘伟能够从莫言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人性的阴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完全被这些阴暗所左右。

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起伏时,保持一份警醒和坚持,始终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这才是不被现实打败的真正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打拼。

通过莫言的故事,我们看到,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人性总是难以捉摸。

与其一味期望别人的善意,不如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成为那个主动创造机会的人。

这样,即使生活再苛刻,我们也能以从容的姿态去应对,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掌控者。

在我们前行的路上,不要忘记初心和人性的那份纯真。

用真诚和努力,去拥抱现实,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这样的我们,才不会因为别人的冷眼或嘲讽而失去方向,才不会因为人性的自私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让我们一同前行,共勉。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化思享家

文化思享家

欢迎关注!思考文化,分享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