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三国最后的赢家,他的篡位是被逼还是早有预谋?

史海闲谈 2周前 (03-15) 阅读数 3 #历史

有人说他老谋深算,隐忍了一辈子只为篡权,也有人说,他并非鹰视狼顾,而是被人误解的忠臣,可他自己或许觉得,他不过是个被乱世裹挟顺势而为的普通人罢了,只有看懂了他,才能看懂人生,他就是司马懿,三国最后的赢家。

司马懿与曹操的纠葛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世受皇恩的名门大族,身处乱世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官场中的尔虞我诈,看过太多因错判局势而陨落的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懂得了审时度势,学会了靠演技来保护自己。

所以当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邀请他去辅佐的时候,他选择了装病拒绝,这不是他想学诸葛亮,而是因为当时袁绍未死,最终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司马懿不可能在天下未定之时就盲目选择站队,将自己置于危墙之下。

至于为什么司马懿又改变了主意,加入了曹魏阵营,或许并不像所记载的那样,而是他太了解曹操的心,如果在拒绝曹操,或许会迎来杀身之祸,而且曹操这时已经扫平了乌桓和袁绍余党,统一了北方,这是司马懿最后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司马懿怎么会放弃。

但是曹操多疑,他欣赏司马懿的才华不假,但他处处也防备与他,不仅到处说他有狼顾之相,让大家都忌惮,还经常对曹丕说三马同曹,总有一天他会干涉他的家事,或许这时的司马懿心里并没有这种想法,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于这时的司马懿来说还是有一定约束力。

可跟着曹操的时间越久,司马懿就发现,事情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虽然曹操嘴上说,他做周文王足矣,但其实曹操是被君权神授的观念和世俗的伦理道德限制住了而已,如果说他曹家没有篡位的想法,任谁都不会相信,只是他年纪大了,与其给自己留下篡汉的骂名,不如把辅佐汉室这出戏给演到底。

果不其然曹操死后,曹丕就篡汉自立了,为什么不选曹植却选了曹丕,一心想要当皇帝的曹操,如果选了一个忠于汉室的儿子做继承人,那不是天大的笑话,在曹操时期,司马懿每天都在曹操的眼皮下为活命而如履薄冰。

曹丕与曹睿和司马懿的双向奔赴

可是曹丕对司马懿来说,他是充满感激的,毕竟曹操要曹丕防着司马懿,可曹丕却是对司马懿言听计从,深信不疑,上位后对司马懿更是备加其重,这时的司马懿对曹丕其实更多的是知遇之恩,无任何其他想法。

可没想到曹丕没过多久就死了,这时也让司马懿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命长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上位的曹睿呢,比司马懿小了整整25岁,可以说是司马懿看着长大的孩子,他不仅将军权交给了他,还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和想法。

在和诸葛亮对峙渭水时,为了平息军中的不满情绪,司马懿故意上表请战,曹睿马上就明白了他的用意,派新毗督军,使其最终拖死了诸葛亮,平定辽东时,又是曹睿力排众议,坚持让他围而不攻,啃下了困扰曹魏数10年的硬骨头。

可能是老曹家的基因不怎么好,就在司马懿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连五封急召他回京的诏书便接踵而至,司马懿顿时有了不好的预感,从驻扎的地方到京400多里路,他纵马狂奔,一夜而至。

弥留之际的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对其说,我忍着不死,就是为了等你,能够见你一面,就没什么遗憾了,陶睿死了,(可能这时的曹睿有杀了司马懿的心,但是最终因为什么放过他就不知道了)。

司马懿的权利斗争

看着曹睿临终托付给司马懿的曹芳,司马懿也是只能苦笑,这时的他已经快70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同为托孤重臣的曹爽,却趁皇帝年幼不断排挤司马懿,想要攫取更大的权力,司马懿只能选择了装病,不再过问政事,才留的一命。

但没想到曹爽不甘心做权臣,给了司马懿机会,不仅软禁郭太后,还霸占了曹睿的姬妾,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一生都忠于国家的曹真,却生了这么个玩意,曹家的忠臣元老们觉得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曹爽终有一天会干出有悖人伦的篡逆之事。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被众人推举出来主持公道,可这时的司马懿却生出了别的想法,遥想自己辛辛肯肯侍奉曹家四代人,到头来还是落得装病才能保命的下场,今日之曹芳,亦如当年之汉献帝,今日之曹爽,不就是当年的曹操。

此时的司马懿或许想的和当年曹操一样,凭什么这天下他要不得,曹操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侍奉了老曹家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他也只是顺天而行罢了,曹操所忌惮的三马同槽,到底还是被司马懿给实现了。

总结:司马懿的篡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权力积累与形势逼迫的结果,早期忠于曹魏,但通过建功立业逐渐掌握核心资源,中期为自保反击,清除政敌后成为实际统治者,晚期为家族铺路,其子司马昭灭蜀后,其孙司马炎最终称帝(265年),严格来说,司马懿本人并未篡位,但他通过政变和集权为后代奠定了基础。他的行为既有自保的被动性,也有权力扩张的主动性,是汉末三国“权臣政治”的延续。历史评价上,他既是能臣,也是野心家,其形象随着权力变化而逐渐蜕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海闲谈

史海闲谈

历史是风化的碑文,读得越深,裂痕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