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公益纪录片陷争议:零片酬背后是“真治愈”还是“低情商作秀”?

大爽说娱 4天前 阅读数 27 #娱乐

2025年4月,赵露思以“抑郁症康复者”身份参与公益纪录片《小小的勇气》的拍摄,宣称零片酬、全素颜出镜,试图通过记录山区生活与自我疗愈过程传递正能量。然而节目播出后,她的言行却引发轩然大波,从“公益初心”到“低情商发言”,舆论场中争议不断,甚至被批“用苦难作秀,以病痛换流量”。

在《小小的勇气》中,赵露思与山区民众的互动频现“迷惑发言”,被指缺乏共情:看到孩子攀崖采松茸谋生,她评价“很酷”;面对唯一掌握传统手艺的老人,她质问“你为什么不传?太自私了”,全然忽视现实传承困境。  在贫困家庭中反复强调“每天只睡两小时”“看病看烦了”,甚至让村民等待其起床后才开饭,被批“用他人困境衬托自己的‘不易’”。  追问山区女孩“为何不学艺术”,并展示自己儿时艺术照,被网友嘲讽“不知民间疾苦”,暴露与底层生活的认知鸿沟。

此类言论迅速引发“何不食肉糜”的舆论反弹。观众质疑:一位日薪百万、住豪宅的顶流明星,在贫困群体面前大谈压力与病痛,究竟是寻求共情,还是强化阶层优越感?节目组以“零片酬”“全素颜”为宣传点,试图打造赵露思的“真实”形象,却遭多重质疑:

赵露思康复仅一个月便策划并参与综艺,且节目中“伪素颜妆”与设计镜头(如刻意保留黑眼圈、编排摔倒画面)被美妆博主揭穿,被批“消费苦难博同情”。节目成立公益基金,但被质疑为品牌升级“洗白”工具。赵露思团队在病情未稳时急于曝光,频繁热搜引发公众逆反,认为其将抑郁症作为“流量密码”。

赵露思自述“自行停药”“隐瞒医生”等行为违背医学规范,加之其从失语、坐轮椅到快速复工的“医学奇迹”,加深公众对其病情真实性的怀疑。部分粉丝认为她带病坚持公益值得肯定,且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表达本就不完美,呼吁“多些宽容”。 更多网友指责其“卖惨过度”,认为明星利用资源差距制造“虚假共情”,不仅削弱公益意义,还固化“抑郁症=矫情”的偏见,尤其对真正受困的抑郁群体造成伤害。

、节目组被批过度依赖明星流量,将公益主题异化为“赵露思个人秀”,忽视对山区民众的真实关怀,导致“强者叙事”挤压弱者声音。明星与普通人的生活鸿沟难以弥合,导致“自我感动式公益”频现。如赵露思在节目中强调“治愈自己”,却被批“致郁他人”。  团队急于通过公益塑造人设,却忽视内容真诚度。过度营销反而消耗公众信任,如赵露思从“病重同情”到“群嘲反噬”的戏剧性转折。  公益的核心应是“助人”而非“自证”。节目若无法平衡明星叙事与受助者主体性,极易沦为“特权者的自我救赎”。

赵露思的争议并非个例,而是娱乐圈“公益秀”模式的一次集中爆发。公众并非反对明星参与公益,而是反感将苦难包装为流量工具的行为。若想真正传递力量,明星需放下“主角光环”,深入理解受助者困境,让公益回归“照亮他人”的本质。正如网友所言:“山区孩子不需要明星的怜悯,而是平等的尊重与切实的帮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爽说娱

大爽说娱

分享娱乐综艺明星的八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