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被称为“周星驰年”年香港票房前五占其四
1992年被称为“周星驰年”,其主演电影包揽香港票房前五中的四席(《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总票房近 3 亿港元,创下 “周星驰年” 的神话。
1992 年香港电影票房前五名中,周星驰独占四席:
《审死官》(5021 万港元,票房冠军)
《家有喜事》(4899 万港元,亚军)
《鹿鼎记》(4086 万港元,季军)
《武状元苏乞儿》(3741 万港元,第四)
这一成绩不仅碾压成龙(《双龙会》排名第九)、周润发(《我爱扭纹柴》第六)等巨星,更让周星驰的片酬从 1990 年的 70 万港元飙升至 1993 年的 1000 万港元10。他的无厘头喜剧风格与精准的市场嗅觉,使他成为 “票房保证” 的代名词。
那么在拍摄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呢,周星驰要求张敏掌掴吴孟达必须真打17次,陈德容因哭戏NG30次崩溃离场。这些影片在内地通过录像厅传播时,甚至出现“一盒磁带传遍十条街”的盛况。至今《鹿鼎记》中“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仍位列B站弹幕热词TOP10。
王晶险些因选角争议被撤换,背后折射出香港电影工业的商业逻辑与创作博弈。《鹿鼎记》的成功并未弥合两人的分歧。1993 年,周星驰因《少年李小龙》项目要求提高分成比例(从 6:4 到 8:2),导致合作破裂12。王晶在采访中坦言:“他(周星驰)将钱与朋友分得很清楚,我没必要委屈自己。”
两人的矛盾本质是商业导演与作者型演员的冲突:王晶追求工业化量产,周星驰渴望创作主导权。这种分歧在《千王之王 2000》片场爆发 —— 周星驰拒绝配合新人张家辉,甚至与代班导演刘伟强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导致合作彻底终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