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精耕「在地视角」,解读「青春基因」

传媒1号 3周前 (03-06) 阅读数 10 #推荐

一提到河南,就绕不开一个字:「中」。

非常有趣的是,「中」作为常用口语,又暗合了河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天下之中」。我国的十大古都里,有四个位于河南。作为「天下之中」,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同时它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从经典的医药典籍,到丰富多样的药材,河南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文化宝地。

于是,以「在地视角」触发探寻中医药文化青春密码的《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自然绕不开河南。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学术指导,鲁南制药启达力®荆防颗粒独家冠名的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中原医脉》不仅为观众奉上了一份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宝藏指南和流变图谱,也让观众现场感受到当古人智慧与现代科学相遇所产生的创新突破。节目所散发出的中医药韵,更是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破圈效果。第四期《中原医脉》摘下1.08%的收视率。尽管第四期节目距第三期《北国医蕴》时间间隔一月之久,两期节目依旧实现了收视率持续破1的佳绩,再创中医药文化传播新高,可见《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早已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一档解读中医文化的节目,能够同时在专业领域和大众舆论中双双形成讨论的热潮?在笔者看来,原因在于《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以「在地视角」,通过三组关系的解读,精准剖析了中医药文化背后的「青春基因」。

阅医典千秋,感医道精诚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青囊书》《千金方》《本草纲目》……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医典。它们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根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价瑰宝,因此《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中原医脉》所要处理的第一组关系,正是医典与医道,即用今人对古代医典的传承与焕新,讲述医道精诚这一核心理念。

将视域聚焦到河南这片土地,这里曾诞生了一个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一部重要著作,那便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以及所著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时人对张仲景的思想进行整理而成的《仲景全书》,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张仲景方剂。正如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祖宣所说,「仲景方」不仅对疾病进行了辨证施治的理论总结,还首次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传统医典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和应用价值?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宝藏分享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临床导师、河南吴氏中医针法学术带头人吴汉卿身上看到了答案。

循着古人的智慧足迹,以「伤寒六经辨证」作为诊断依据的吴氏针法传自清康熙年间,三百年的薪火相传。吴汉卿则立足前人智慧,撰写出《伤寒六经针法经方治疗学》一书。可见,两千多年张仲景的「伤寒论」至今延绵不息,吴氏针法正是这部古老医典的当代回响。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此刻在《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观众对这句经典判断可谓多了一个立足中医药文化的具象化感知。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汉卿在节目现场展示了能够起到松解筋结、舒利经筋、疏通经络、调整内脏等功效的筋骨针法,并在「水针刀盲盒挑战」中让观众们共同见证了医典的博大精深。而专家们的点评则为我们道出了中医所秉持的千年医道密码:不仅在于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对医学的虔诚,对老百姓的赤诚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延续了总台「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理念,例如在视觉上采用「葫」的舞台设计,并运用 VR技术活现医学典籍,传递悬壶济世的文化意象,这种新的视听语言无疑成为了中医药文化实现当代传播的有效桥梁。正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肾病紫癜病区主任宋纯东所说,节目「将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现代科技、艺术表达完美融合」。

这,正是古代医典与当代实践结合、千年医道与现代科学融合而成的青春态。

睹医药之奇,窥医术之变

药材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既是理论体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践医学的直接载体,因此《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中原医脉》所处理的第二组关系,是医药与医术。

中原大地这片热土孕育出了丰富的道地药材。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四大怀药」: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一直以来,产自太行山和黄河双「怀」间的「四大怀药」入药最佳、品质最优。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贵民介绍,当地农民通过对「四大怀药」的种植,不仅为河南中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材料,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景探访+演播室展示」相结合的创新表达下,《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中原医脉》带领观众了解到这「四大怀药」所具有的独特功效,并在中原名医刘光伟医生的帮助下,走进正宗垆土铁棍山药种植地,沉浸学习和体验挖山药的技巧与乐趣。

同时,《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也为我们呈现出中医药的现代图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中医药的开发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对药材的使用之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于是,古老的智慧里,渐渐结出了现代创新之花。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古籍记载中有巨大毒性的雷公藤。宝藏分享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肾病紫癜病区主任宋纯东告诉我们,原本雷公藤不能内服,只能外服,后来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将雷公藤进行炮制、提炼、加工,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炼而成的雷公藤多苷片成为了有效治疗「炎性相关性肾病」的药物。同样,在第一期《医儒同道》里,鲁南制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关永霞介绍,国重室的科研成果主要解决与大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秘问题。为了更好地阐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原理,鲁南制药国重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首荟通便创新组方治疗便秘开展了系列药理机制研究,同时将中药的「经验熬制」提升成「精准智造」,例如启达力荆防颗粒生产线就已经实现了机器人照方抓药,其打造的全国首个中药复方自动配料投料系统更是实现了全流程的标准化智能制造。

当中医的辨证治疗与西医的辨病治疗,所产生的成果不仅能够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还可以走向全球,造福全世界人民。在《北国医蕴》中,鲁南制药集团国际药品研发中心主任冯中介绍,依托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鲁南制药目前已经有两个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批上市,未来也将继续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世界带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与中药产品。

这样的故事,让《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变成了「呈古今之变」的舞台。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认为,古时的「神龙尝百草」其实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而到了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具有科学性、基于实验室的创新性实验来验证中草药的药性、药理,更好地把中医药的理论实践与古今做融通连接。而这,正是《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这一舞台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

经方与现代中药融合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贵民用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当下中医药创新的核心理念——「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意味着,当下的中医药从业者需要以科学手段、科学认知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和伟大,进而通过中医药人持之不懈的努力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为世界文明贡献我们中医药的磅礴正能量。

这不禁让人看到,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无数经典的中医药正通过与现代科学的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价值。这,正是医药本身在古今融通背景下呈现出的青春态。

见医者仁心,寻医脉传承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其实,就中医药领域而言,真正起到载道作用,保证千年医脉延绵不绝的核心要素,是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三组关系:医者与医脉。正是中医医者的代际传承,让中医医脉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在《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里,我们在宋兆普医生身上看到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光辉。作为国家非遗项目宋氏中医外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宋兆普在跟随其父亲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的觉悟,他坦言「医生是‘百家之奴,万家之奴’」。在他的徒弟眼里,宋兆普「一个星期7天都不休息,他从来对病人没有任何架子」。他还用中医技术积极救治新疆的脑瘫儿童。在宋兆普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原医药文化得以流传千年的关键——「人」。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表示,「像宋兆普这样怀有无私大爱的中医大家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感动中国’人物吗」。

可喜的是,通过《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的舞台,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像宋兆普医生一样热爱中医药事业、胸怀百姓的医者的身旁,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

不论是跟随吴汉卿现场学习吴氏针法,还是跟随宋兆普医生现场制作宋氏中医外科所研制的接骨膏,「元气少年团」的成员们都满怀热情,从他们真诚的眼神里可以洞察到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深深热爱。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并不陌生的海外面孔:一位来自德国的友人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无名」。无名已经跟随宋兆普学习中医药长达9年,耳濡目染之下,无名对于中医药文化背后的医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当这句话从一个德国人口中脱口而出时,坐在台下的嘉宾、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许敬生发出感叹:「这一幕特别温馨,一个央视的主持人、一个中原的名医和一个外国留学生在那里交谈,从画面来看,宋兆普先生已经把中医的博大精深传到了世界」。

同样,吴汉卿告诉我们,筋骨针法在2016年就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带一路」国际科研专项,吴汉卿应邀去往78个国家进行专家讲座和义诊活动。中医药早已走出国门,在海外结出新的实践果实。

可见,正是中医药文化在当代有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传承人,才使得这一文化瑰宝能够不断在创新中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1号结语

从《黄帝内经》的千年智慧到《伤寒杂病论》的当代回响,从中原大地的「四大怀药」到实验室里焕发新生的雷公藤多苷片,中医药文化如同奔涌的长河,既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厚重积淀,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青春的浪花。《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中原医脉》以河南为镜,以「在地视角」解码中医药的青春基因,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中医从未老去,它只是以创新的姿态与时代对话。

「赓续数千年,中医正青春」。这,便是中医药文化书写给世界的东方答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传媒1号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