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女1男逃单后续:微信挑衅者竟是假冒,商家损失谁来赔?
今年4月初,一段内容为“10女1男烧烤店就餐后没结账就走了”的视频流传网络,引起了剧烈反响——监控视频里,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带着十个姑娘大快朵颐,临走时却玩起“金蝉脱壳”,留下1050元未结的账单。更离谱的是,4月12日凌晨五点,自称逃单者的神秘人竟主动加微信挑衅:“钱就不给,爱咋咋地!”
时间倒回2月25日,大连春寒未散,杜先生记得那晚七点刚过,十位身着职业装的年轻姑娘鱼贯而入,领头男子自备两瓶白酒,又豪气点了一箱啤酒。觥筹交错间,男子举杯高喊“大家辛苦”,俨然公司团建的架势。八点整,其他食客正吃得热火朝天,这桌人却突然全体起身,只留男子慢条斯理地压价。杜先生转身给后厨递单的功夫,方才还谈笑风生的客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场精心设计的逃单戏码,在4月12日凌晨迎来荒诞续集。自称当事人的微信用户顶着夜色发来消息,理直气壮宣称“凭本事吃饭”。当杜先生要求付款时,对方竟甩出“你能找到我再说”的嚣张言辞,活脱脱现实版“霸王餐教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次日该账号突然改口称“闹着玩”,视频验证时画面里分明是个年轻小伙,与监控中30多岁的逃单者判若两人。
这场闹剧折射出小本经营者的维权困境。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逃单行为可处五日以上拘留并罚款,但实践中追责却困难重重。杜先生尝试过贴寻人启事、发朋友圈,甚至将监控视频上传网络,却始终石沉大海。有餐饮从业者透露,大连市2024年类似逃单纠纷超过300起,但最终立案的不足三成。正如网友调侃:“穿西装的逃单叫‘商务套餐’,穿拖鞋的才叫吃霸王餐。”
事件发酵后,网友们分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有人建议烧烤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有人支招“先收押金再上菜”,还有法律博主搬出《民法典》579条,强调商家有权通过诉讼追讨餐费。但现实往往比法规更骨感——杜先生算过账,走司法程序至少要花2000元诉讼费,抵得上两顿逃单的损失。正如隔壁奶茶店老板感叹:“抓贼的成本比被偷的还贵,这才是最扎心的。”
这场闹剧最吊诡之处,在于“假冒逃单者”的出现。网络安全专家分析,这类恶作剧可能涉及新型网络诈骗,利用商家急于追债的心理实施二次伤害。大连网警202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类似“身份克隆”案件较去年激增45%,骗子常通过盗用头像、复制朋友圈等手段伪装成熟人。杜先生遭遇的“真假美猴王”戏码,恰是这种犯罪手法的变种。
从2月到4月,这场逃单连续剧始终笼罩在迷雾中。真正的逃单者或许正躲在某个角落偷笑,冒充者则在虚拟世界享受捉弄人的快感,唯有杜先生守着冷清的店面,在烤炉腾起的烟火里数着损失。正如老街坊们说的:“现在吃顿烧烤都得带侦探,到底是人吃烧烤,还是烧烤吃人?”这场荒诞剧背后,拷问的不仅是商业诚信,更是数字时代下道德与法律的角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