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丨撞脸周杰伦的他爆红五年,为啥还在烙饼?
清晨五点,天津滨江道的霓虹尚未熄灭,"粥饼伦灌饼"后厨的灯已经亮起。白献英正在检查前日发酵的面团,这个动作他已经重复了二十年。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最近客流量下滑时,他揉着面团笑道:"刚出炉的灌饼要晾三十秒才好吃,太烫嘴,流量也是一个理儿。"
2023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素人网红的平均生命周期已缩短至7.2个月。在这样的大数据背景下,白献英的清醒显得尤为珍贵。当MCN机构开出月薪五万邀约时,他算过一笔账:按当时客单价8元计算,这相当于每天要多卖2000个灌饼。但面对直播带货的诱惑,他选择退回签约费,理由朴素得令人意外:"我分不清面膜里的玻尿酸和浆糊。"
这种清醒并非个例。在山东,因模仿刘德华走红的"拉面哥"程运付同样拒绝商业包装,坚持赶集卖拉面。他们的选择构成了一组有趣的对照组:当"假靳东"们收割中老年粉丝时,真正的草根网红却在流量洪流中坚守底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周晓虹指出:"这代草根网红呈现出明显的'反异化'特征,他们拒绝将个人符号完全商品化。"
白献英的店铺如今日均销量稳定在800个左右,较巅峰期下降40%,但毛利率却提高了15%。"以前雇人拍视频,现在专心做品控。"他展示着新研发的荞麦灌饼皮,这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授给出的改良建议。这种转变暗合了《2024餐饮行业趋势报告》中的关键结论:网红餐饮正从"流量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在抖音#网红翻车#话题下,超过62%的案例与过度商业化有关。白献英的"避险哲学"显得尤为可贵。当其他模仿者忙着开分店时,他悄悄注册了"粥饼伦"商标,理由令人啼笑皆非:"怕有人用我的脸卖痔疮膏。"这种朴素的品牌保护意识,恰恰击中了网红经济的痛点——中国商标网数据显示,2023年网红相关商标抢注量同比激增178%。
店铺留言墙上,粉丝的便签纸拼贴出时代隐喻。"从考研二战吃到上岸"、"离婚后第一个早晨的早餐"......这些故事被白献英装订成册,取名《灌饼人生》。社会学学者李银河评价:"这种用户共创模式,构建了新型的社区情感联结,比任何营销套路都更具生命力。"
他的"反套路"运营处处可见:拒绝设置最低消费,但会提醒顾客"加两个蛋管饱";不搞促销活动,却为环卫工人保留免费热水服务。这些细节积累的口碑,使得复购率稳定在38%,远超餐饮行业平均水平。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言:"后流量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真实的情感账户。"
实体经济与流量经济的碰撞辩证法走进"粥饼伦灌饼"的后厨,智能化设备与传统手艺正在达成微妙平衡。自动和面机旁挂着祖传的枣木擀面杖,电子订单系统上方贴着毛笔写的"用心"二字。这种新旧交融的图景,恰好印证了国家发改委《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中的观点:"数字化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白献英的跨界尝试颇具启示性。他受邀参加天津美院的写生课,学生们捕捉他烙饼时的肌肉线条;与本地剧团合作编排煎饼主题小品,演出场场爆满。这些文化赋能的尝试,让灌饼单价从8元提升到15元,却依然供不应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评价:"这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演绎。"
面对"过气"质疑,他正在研发灌饼预制菜。"冷链技术能锁住面香七十二小时",说这话时,他正在调试真空包装机。这种创新不是妥协,而是传统手艺的时空突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恰当的非遗食品工业化,能将文化传播效率提升300%。
结语当记者离开时,白献英正指导新学徒掌握火候:"铁板烧到微微冒青烟,这时候下饼皮才对。"这句话恰似他对流量的理解:过热会焦糊,不足则夹生。在万物皆可流量化的时代,这种来自市井的生存智慧,或许比任何商学院课程都更具启示意义。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时,那些懂得与流量共舞而不迷失的人,终将在退潮后留下真正的价值印记。
店铺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四点,新一批面团开始发酵。白献英打开手机,看到粉丝剪辑的二十年对比视频,笑着按下转发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有一种成功叫做:二十年后,你还在认真烙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