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胖都来不侵权胖东来!于东来是人不是神,"李逵李鬼"之争
▼ 商战风云起
2025年的春天,零售业江湖掀起惊涛骇浪。杭州街头突然冒出的"胖都来"超市,用与河南商超巨头"胖东来"仅一字之差的招牌,在抖音平台点燃了全民热议。这场看似普通的商标争议,却像照妖镜般折射出商业世界的众生相——这边厢,胖东来连夜发出律师函;那边厢,经济学者宋清辉力挺"胖都来",直言"造神运动该停了"。双方隔空交锋的炮火,把吃瓜群众都卷进了这场商业伦理的思辨漩涡。
▼ 法理与人情的拉锯战
站在法律的天平上,宋清辉的论点看似无懈可击:"既然工商核准了名称,就是合法权利。"但翻开商业发展史就会明白,法律从来不是碰瓷者的护身符。1997年就完成商标注册的胖东来,用28年时间把三个字淬炼成零售业的金字招牌。而2025年2月才成立的胖都来,不仅在拼音首字母、行业领域、品牌调性上与前者高度雷同,连抖音运营都刻意模仿胖东来的暖心视频风格。这种"像素级复刻",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康帅傅"碰瓷康师傅的经典案例。
法律界的朋友给我打了个精妙比方:商标保护就像足球场的禁区线,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差",实则是专业球员与犯规者的分水岭。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恶意抢注商标败诉率高达89%,这些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司法系统对"搭便车"行为的零容忍。
▼ 造神与弑神的轮回
在这场争议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宋清辉"反造神"的呐喊。确实,当全网都在传颂胖东来员工可以坐着理货、春节闭店让员工回家团聚时,这种近乎乌托邦的企业文化难免被神化。但深究胖东来的商业逻辑就会发现,它的成功根本不是靠造神——郑州二七广场的销售数据不会说谎,这里每平方米创造的效益是行业平均值的3倍;消费者用脚投票形成的复购率,才是对"真善美"商业模式最实在的肯定。
反观某些专家,嘴上喊着"反造神",自己却在制造新的神话。当宋清辉把胖东来的成功简单归因于"制造流量噱头"时,是否想过全国4300万个体工商户?这些起早贪黑的小老板们最清楚:在电商冲击下,实体零售能守住阵地已属不易,要像胖东来这样逆势扩张,靠的绝不是网红营销的雕虫小技。
▼ 正义的天平向哪倾斜
在这场全民围观的大讨论中,网友们的眼睛雪亮得令人感动。知乎上"如何评价胖都来事件"的讨论帖下,最高赞回答这样写道:"保护原创就是保护每个普通人的梦想。"抖音评论区里,郑州大妈晒出1998年的胖东来会员卡:"我看着这家店从自行车棚做到购物中心,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这些朴素的声音,汇聚成对商业文明最生动的注解。
中国社科院的最新调研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Z世代消费者对"山寨"的容忍度比父辈低72%。这代年轻人愿意为原创设计多付30%溢价,他们用消费投票构筑起新的商业伦理。当杭州的95后白领自发组织"胖都来打卡避雷团",当郑州的大学生发起"守护本土品牌"联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维权意识觉醒,更是一个民族对创新精神的集体致敬。
▼ 破局之路在何方
这场风波给所有创业者上了沉重一课。在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法官曾用"三个是否"原则来判定商标侵权:是否造成公众混淆?是否利用他人商誉?是否妨碍公平竞争?对照这三个标准,胖都来的危机公关显然跑偏了方向——与其在抖音置顶视频里咬文嚼字解释"都"字渊源,不如真诚反思创业初心。
商业文明的前行,需要法律利剑与道德灯塔的双重护航。回看2023年"茶颜悦色"胜诉"茶颜观色"的经典案例,法院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市场主体在命名时,应当主动避让已有知名品牌。"这份判决书不仅捍卫了企业权益,更树立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准则。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个案范畴。它拷问着每个商业参与者的良心:我们究竟要建设怎样的市场生态?是纵容"蹭名牌赚快钱"的投机主义,还是守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契约精神?答案,就写在每个消费者用脚丈量的购物轨迹里,刻在每家企业用岁月打磨的品牌年轮中。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梳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作为法律建议。商场如战场,且行且珍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