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一时心软,没能立即枪决的副师长,二十年后竟成为粟裕大敌
在南昌起义后,贺龙和叶挺率领起义军南下,准备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再次北伐,但在汤抗一役中,起义军损失千余人,甚至两名团长牺牲,不得不改变计划,朝陆丰转移,并成立工农第二师。值得一说的是,作为叶挺麾下24师副师长的欧震,在起义失利之后投靠了国民党,但叶挺一时心软,没有枪毙他,更没想到的是,欧震日后竟然成为了粟裕的大敌,迫使他连续七次修改预案。
这是怎么一回事?叶挺为何要放过他呢?南昌起义中的欧震欧震出生于广东曲江,从小天资聪颖,甚至能把《论语》一文倒背如流,自中学毕业之后,回到了家乡,在县属小学教书,不出意外,他应该是一位教书先生。可欧震教书几年后,痛感国内军阀割据,百姓民不聊生,受孙中山革命号召,决定投笔从戎,参军报国。
1924年,欧震从粤军讲武堂毕业之后,在张发奎的麾下担任营长,并在之后的北伐战争中大放异彩。在汀泗桥一战中,欧震率部夜袭敌军的主阵地,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在欧震等人的奋勇杀敌下占领了阵地的桥头堡,帮助北伐军控制了进入武汉城的战略要地。
之后攻打武昌时,北伐军围攻数月依旧没能破城,欧震主动请缨担任敢死队队长,面对枪林弹雨,他一往无前,身先士卒,是第一个奋勇登上武昌城墙的,帮助部队攻克武昌。可以说,欧震在北伐战争时期总能挽救垂危的战局,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他也因战功卓著在叶挺的11军24师担任团长。
在南昌起义中,叶挺第11军下辖的两个师,即第24师和第10师,还有贺龙元帅的20军全军是起义的主力,而此时的欧震是24师的团长,他也因此参加了南昌起义。但需要指出的是,欧震虽然参加了南昌起义,但这并不代表他思想上进步,纯属听命行事,加上其他影响,为他后来选择埋下了伏笔。可欧震起义时明明是24师71团团长,为什么又变成了副师长?
起义军南下时,由蔡廷锴率领第10师作为前卫,可没想到的是蔡廷锴竟然中途逃走了,这对起义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叶挺,贺龙等人极大的教训。这件事发生之后,部队立马开始了军官的调整,以此来加强革命的指挥权,与别人不同的是 欧震并不是党员,所以他自然成为了调整对象。
据时任11军的党代表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除了欧震之外,还有24师70团团长古勋铭也在调整之列,只能改任二人为副师长,让他们离开之前的部队。从表面来看,职务从团长到副师长是升职,但实际上欧震二人被解除了兵权,没有了与士兵亲密接触的机会,通过这种明升暗降的方式,防止他们后来有叛变行动。
可以说,此时的欧震,古勋铭二人在南下的途中处于“拘禁”状态,此时的叶挺是可以将二人枪决的,但出于同情心,而且他与欧震又是广东老乡,欧震还是北伐名将,最终叶挺没有下手。兵败粟裕欧震在投靠国民党后,备受薛岳的赏识,成为了薛岳第四军重要的将领,并在1936年晋升中将,但他因此追随薛岳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追剿”红军,思想上也日益顽固。不过,欧震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不俗,参加了淞沪等多场战役,因战功卓著,于1938年晋升第四军军长,而第四军是薛岳的嫡系部队,足以看出薛岳对他的重视。
欧震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光辉战绩便是万家岭大捷了,刚晋升第四军军长的欧震跟随薛岳参加了对日军106师团的合围,在何家山,万家岭一带阻击日军,此战日106师团损失1.7万人,彻底失去战斗力,不久被调回日本。另外,欧震还参加了常德会战,时任58军军长的欧震率部收复了常德城,是第一支冲进常德城的部队。可以说欧震在抗战的表现可圈可点,备受蒋介石重视,并逐渐成为粟裕的最大敌手。
1947年,蒋介石决定集中29个整编师旅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采取南北夹击的方针,由欧震率领的南线集团担任主力,北线由李仙洲指挥,作为辅攻部队。欧震兵团分为左,中,右三路北上,左中路分别有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74师,右路有战斗力比较强的第25师,而且还采取“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术,加上李仙洲兵团的配合,向华野挤来。
在陈毅“舍南就北”的建议下,粟裕考虑了很多不利的情况以及应对办法,并修改了多次预案,最终决定以少量部队伪装主力,摆出在临沂与国民党决战的气势,主力实则北上,包抄李仙洲兵团。2月15日,是莱芜战役最关键的一天,因为此时的欧震率部占领了我军主动放弃的临沂,并上报,这让陈诚大喜,误以为击败了华野主力,火速命令李仙洲兵团南下,最终1纵和6纵完成了包围莱芜城和断其后路的任务。
莱芜战役后,欧震又在孟良崮战役惨败,被调入了军校学习,等到薛岳复出,他再次受到重用,担任海南防卫副总司令,而海南岛解放后,欧震只能败逃台湾岛,直到1969年病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