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专家:是这些关键因素导致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事儿最早是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和老龄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人口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到的。 他们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模型推算,认为我国的人口死亡高峰很可能会在2040年到2061年之间出现,持续时间大概有二十年左右。说白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每年去世的人数会比现在明显增多,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高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跟咱们国家上世纪的那两次“婴儿潮”密切相关。第一次生育高峰发生在1949年到1958年之间,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安定下来,人们生活改善,生孩子自然就多了起来。 紧接着1963年左右又有一波生育高峰,这两拨人加起来差不多有2954万人。算一算时间,这批人到了2040年前后,正好就进入了80岁以上的高龄阶段。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过了80岁,死亡率会显著上升,这是自然规律。 这还没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还有第二次生育高峰,那时候每年新生儿都超过2500万,比现在每年出生的人口多不少。这批人会在本世纪40年代陆续步入老年阶段,正好接上了第一波婴儿潮的老龄化进程,相当于给这个“死亡高峰”又加了一把力。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医疗条件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人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啊?确实,根据2024年的最新数据,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9岁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但正因为在医疗、营养、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改善,让更多人能够活到老年,老年人口的基数变大了,所以从整体数字上看,去世的老年人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这其实是一个人口结构变化的正常现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不过,专家们提醒说,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挑战。 想象一下,如果每年去世的人数明显增加,我们的殡葬服务能不能跟得上?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墓已经挺紧张了,二十年后会不会更加捉襟见肘?还有养老保障体系,到时候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增多,而缴纳养老金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这个平衡该如何维持? 另外,随着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增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关于财产继承、医疗意愿、临终关怀等方面,都需要有更明确、更人性化的规定。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准备好的,需要提前规划和布局。 专家特别强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前至少十五年进行规划和准备。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太早了可能针对性不够,太晚了又会措手不及。十五年正好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政策、建设设施、培养人才,也能让社会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但换个角度想,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类似的人口转变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其实早就经历过这个过程了。关键是要正视这个趋势,及早做好准备。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殡葬服务方面,可能需要发展更节约土地、更环保的安葬方式,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的接受程度; 养老服务方面,既要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模式,也要发展专业化的机构养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医疗保障方面,需要加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升对慢性病、老年病的防治能力; 法律法规方面,则需要围绕老年人的权益保障、财产处置、医疗决策等问题制定更细致的规范。 这些工作听起来很宏大,但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比如说,我们个人也可以提前思考一下自己的养老规划,不管是经济上的准备,还是生活方式的安排,早做打算总比临时抱佛脚要好。 总的来说,这个所谓的“死亡高峰”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人口结构的正常体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我们既不用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个趋势,然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从政策、设施、服务等多个层面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平稳度过这个时期,让每个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说到底,如何看待和处理老龄化问题,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远见卓识。面对二十年后可能出现的挑战,我们现在就开始思考和行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参考资料: 《复旦新研究:中国将迎人口死亡高峰,应普及生命教育、完善安宁疗护》 界面新闻 2024年7月7日 《面对老龄化的世界,各国有何应对之道?》 中国新闻网 2024年7月20日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2020年提高1.1岁》 新华社 2025年9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