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已达2.6亿,比啃老还严重,离开父母他们会怎么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让一个特殊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全球“尼特族”规模已经达到2.6亿人。 这个听起来有点学术的词,其实指的就是那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的年轻人。放在咱们身边,可能就是那个大学毕业大半年还待在家里的邻居孩子,或者是朋友家那个考研失败后一直没找工作的侄子。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600万“尼特族”,让人意外的是,其中超过60%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打破了我们过去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在家闲着”的刻板印象。 这些年轻人里,很多人手里握着大学文凭,甚至不少来自不错的学校,可就是卡在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看今年的就业市场就明白了。BOSS直聘2023年的统计显示,毕业生平均要投出96份简历才能换来一次面试机会。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修改简历的年轻人,和一次次已读不回的尴尬。想想看,投了近一百份简历才有一个面试,这种挫败感确实容易让人心生退意。 与此同时,考公考研成了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冲到340万,平均77个人抢一个岗位。考研也不轻松,438万考生竞争有限的研究生名额。 更让人警醒的是,研究生就业率历史上首次跌破了90%。这些数字拼凑出一个现实:现在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对外经贸大学的廉思教授长期关注这个群体,他的研究发现提供了更细致的观察。多数“尼特族”并非来自富裕家庭,恰恰相反,他们大多出自普通城镇家庭。 这些家庭为了孩子读书已经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积蓄,指望着孩子毕业后能自立甚至反哺家庭,没想到孩子却卡在了就业这个环节。 有意思的是,超过一半的“尼特族”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而且希望能在一年内找到工作。这说明他们并非心甘情愿“躺平”,更多的是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说的:“不是不想工作,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随便找一个又怕走错路,毕竟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毕业生抱怨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常年喊缺人。 这种落差在薪资预期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智联招聘2024年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基础岗位的起薪预期比前一年下降了15%。这说明年轻人正在主动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适应现实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当更多年轻人愿意放下身段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发现了新的机会。深圳人社局2023年的统计就很说明问题:本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后的留任率达到了78%。 这个数字比很多白领岗位都要高。制造业提供的稳定发展和清晰晋升通道,正在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新亮点。 “尼特族”现象背后,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理论型人才,但产业升级过程中,市场需要的技能和学校传授的知识之间存在时差。这个空档期,就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迷茫期。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心理落差。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上了好大学就有好未来”的观念,真正踏入社会才发现现实完全不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不少年轻人选择暂时退缩。他们需要时间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 如果把这些年轻人简单地归类为“懒惰”或者“啃老”,显然有失公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父母的期待,来自同学比较的压力,还有自我价值的质疑。这种心理负担,往往比经济压力更让人喘不过气。 那么,如果离开父母的支持,这些年轻人会怎么样?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一部分人会因此被迫快速成长,在现实压力下找到自己的出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可能会陷入更困难的境地,因为社会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承接这么大规模的待业青年。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育体系需要更紧密地对接产业需求,企业在招聘时可以考虑适当放宽经验要求,给年轻人更多试错的机会。而作为年轻人自己,也许需要学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先就业再择业,在实践中寻找方向,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值得欣慰的是,从数据来看,大多数“尼特族”都处于过渡期而非永久性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需要的是时间、机会和适当的引导。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和就业政策的优化,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尼特族”现象是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产物。理解背后的复杂性,比简单地贴标签更有意义。毕竟,今天的选择性停顿,可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出发。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新时代尼特族成因、特征及应对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