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36年终撤柜!德国百年内衣品牌黛安芬将退出中国内地,这些细节值得关注 太突

听风着 2025-11-21 09:19:21

运营36年终撤柜!德国百年内衣品牌黛安芬将退出中国内地,这些细节值得关注 太突然!在社交平台刷屏的“德国百年内衣品牌黛安芬2025年底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消息,让不少消费者直呼“青春记忆要散场”——有网友翻出高中时妈妈买的第一件黛安芬内衣,有人感慨“我的第一件钢圈内衣就是它”。近日,记者多方核实确认,黛安芬(Triumph)已通知线下门店于2025年12月31日全面撤柜,线上是否同步闭店仍未明确,但这场告别已无可避免。 作为全球最大内衣制造商之一,黛安芬的故事要从1886年说起,其前身是德国一家紧身内衣工厂,总部现位于瑞士苏黎世,年销售额超16亿美元,年产内衣超2亿套。与中国市场的羁绊始于1979年——彼时它以“来料加工”身份进入中国供应链,1992年在盐城、海南设厂,逐步搭建本土化生产体系。更关键的是,它是最早将“钢圈内衣”概念带入中国的外资品牌:2001-2002年,“梦醉霓裳桥”内衣时尚展巡回30城、演出近200场,直接推动钢圈内衣成为一代女性的“塑形刚需”,甚至被称为“内衣启蒙品牌”。 但时代变了。近十年中国内衣市场经历剧烈洗牌:消费需求从“塑形”彻底转向“舒适”,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已达68%,较2018年猛增42个百分点。而黛安芬的核心产品线长期绑定钢圈,虽后期推出舒适系列,却因市场认知固化难扭颓势。反观本土品牌,ubras、内外(NEIWAI)等以“无钢圈、零束缚”为切口,靠线上渠道5年就做到年销20亿;爱慕、曼妮芬等老牌本土企业凭借全渠道和性价比,占中高端市场近30%份额;新兴品牌更通过国潮设计、运动/睡眠场景内衣精准抓住年轻人,线上销售占比超70%。 黛安芬的滞后是多维度的:线上布局慢半拍,价格带(单件200-500元)比本土品牌贵30%;版型未完全适配中国女性体型;营销和产品创新也没踩中“环保”“个性化”等新需求。多重挤压下,其市场份额已萎缩至2024年的不足1%。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多个国际内衣品牌因跟不上中国市场消费迭代和竞争格局收缩或退出。对消费者来说,黛安芬的撤柜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本土品牌的崛起正带来更丰富的选择——从健康舒适到功能细分,从设计本土化到场景多元化,中国内衣市场的竞争早已从“品牌力”转向“产品力”和“用户体验”。黛安芬的故事,既是外资品牌在华黄金时代的注脚,也藏着转型滞后的警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曾经的优势”可能变成“未来的枷锁”。 最后说句实在话,不管品牌来去,那些穿着黛安芬钢圈内衣成长的日子,终究是一代人的真实记忆。 热点

0 阅读:0
听风着

听风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