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称拦截乌军美制导弹袭沃罗涅日 残骸致民用设施受损 随后摧毁哈尔科夫发射装置 莫斯科时间11月18日14时31分,俄乌冲突中一场“远程打击与反制”的较量在俄罗斯西南边境骤然升级——基辅政权动用美制ATACMS战役战术导弹,试图袭击沃罗涅日市民用目标,却遭遇俄防空系统精准拦截。这场仅持续数分钟的交锋,不仅揭开了美制武器在实战中的“杀伤链”,更将俄乌对抗推向“后方目标争夺”的新维度。 据俄罗斯国防部通报,乌军此次共发射4枚美制ATACMS导弹,目标直指沃罗涅日民用设施。俄军S-400防空导弹系统与“铠甲”弹炮系统迅速反应,成功将4枚导弹全部击落。但拦截并非“无代价”——坠落的导弹残骸虽未造成平民伤亡,却击穿了当地老年医学中心、孤儿院的屋顶,并在一栋私人住宅留下破损痕迹。这一细节引发关注:即便导弹被拦截,其残骸仍可能对民用基础设施构成二次威胁,这也让“防空有效性”与“民用安全”的平衡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更值得追踪的是,俄军并未止步于拦截。通过空中侦察设备,俄方迅速锁定乌军导弹发射源头——距哈尔科夫州丘古耶夫市东南50公里的一处居民点附近,藏着两套美制MLRS多管火箭炮系统发射装置。这些装置正是此次袭击的“幕后推手”。随即,俄“伊斯坎德尔-M”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发起精准打击,据称已摧毁这两套带弹发射装置,并消灭操作人员(最多10人)。从“发射-拦截”到“溯源-反制”,俄军在24小时内完成了对乌军远程打击行动的全链条打击,展现了战场态势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 事件背后,是美制武器深度介入冲突的新例证。ATACMS作为美国近期向乌提供的远程打击装备,射程超300公里,此前已多次被用于袭击俄境内目标;而MLRS系统则是乌军执行火力覆盖的“老熟人”。此次乌军试图用两者配合,测试俄后方防空网的防御漏洞。但从结果看,俄防空系统对ATACMS的拦截成功率较高,且通过侦察-打击一体化流程,迅速消除了发射平台威胁,乌军的“突袭”未能达成战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民用设施受损虽未造成伤亡,却传递出危险信号:随着冲突长期化,双方打击范围正从军事目标向民用领域延伸,即便是“未命中”的导弹残骸,也可能成为威胁平民安全的隐患。这或许会推动俄方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民用设施的防护,也可能促使乌方调整打击策略,试图以“低附带损伤”的方式突破心理防线。 目前,乌方尚未对此次袭击及发射装置被摧毁一事作出回应。但从俄国防部公布的导弹碎片照片、侦察画面等细节看,其对事件经过的描述具备一定可信度。这场发生在沃罗涅日的“导弹攻防战”,既是俄乌军事技术对抗的缩影,也预示着未来冲突中,“远程精确打击”与“反制体系”的较量将持续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