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游泳后不慎患上重感冒,随行西医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毛主席的病情逐渐严重,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介绍了一位老中医,但那位中医却说:必须要答应自己三个条件,否则不会开药方! 1957年盛夏,青岛的海风里带着暑气,中共中央在这里开着各省党委书记会议,毛主席忙完会务,抽空去海水浴场游泳,那天水温偏低,上岸后没留意就受了凉。 本来不算大事,可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感冒跟着加重,夜里还睡不着,饭也吃不下,整个人没精神。 随行的保健医生赶紧用西药治疗,折腾了快一周,感冒没好不说,反倒添了乏力、吃不下饭的毛病,连会议推进和即将到来的建军30周年海上阅兵筹备都受了影响。 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立刻推荐了一位当地的老中医。 舒同拍着胸脯保证:“这位叫刘惠民的大夫治感冒有一手,我亲身体验过,效果确实很灵。” 刘惠民是祖传三代行医,后来还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的首任院长,在当地名气很大,就是开药方有个特点,敢用一些药性比较峻烈的药材,寻常医生轻易不敢碰。 这话传到毛主席身边的西医保健团队耳朵里,大家都犯了难,坚决不赞成毛主席吃这样的药。 刘惠民也知道这事分量重,他思虑半天,提出个条件:药方可以开,但得让舒同的夫人石澜跟着他去药店抓药,亲手煎药,还要亲眼看着毛主席喝下去。 舒同没半点犹豫,当场就应下来:“万一出问题,我们夫妻全权负责。” 毛主席病中听了这话,还带着点幽默说:“舒同同志担保了的,我不怕!” 石澜就照着刘惠民的要求,全程盯着药材选购、煎制,每一次服药都在旁边看着。 刘惠民开的方子是经典的大青龙汤,里面有一味酸枣仁,是生熟掺在一起捣的。 三剂药喝下去,奇迹真的出现了,毛主席的感冒彻底好了,连缠人的失眠也好多了。 他挺好奇,就问起那味酸枣仁的门道,石澜解释说: 陕北的酸枣仁最地道,当年在杨家岭满山都是,生吃能提神,炒熟了能安神,生熟合在一起入药,能平衡中枢神经,这才让感冒和失眠一起好了。 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跟舒同说:“你家夫人讲得这么细,将来改行当医生都够格。” 1959年冬天,毛主席又一次请刘惠民来看感冒,问诊的时候,他突然问起民间说的“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讲了一遍,毛主席笑着说自己听不懂。 刘惠民想了想回答:“让西医学了中医,再用中医的道理讲出来,主席就能懂了。” 毛主席一听就站了起来,语气很肯定地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这话后来成了新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影响深远。 其实毛主席对中医的看重,不是从这时候才开始的,他读史书的时候,就对针灸的本事印象很深。 扁鹊用针刺救醒昏迷的“尸蹶”病人,华佗给曹操治“头风”,甄权一针治好库狄的“风痛”让他能重新拉弓,许希针刺治好宋仁宗的病,这些记载他都烂熟于心。 可针灸这门传了两千多年的本事,清末的时候遭了殃,1822年太医院干脆停了针灸诊疗,之后总有人把它当成“土东西”,说它不科学。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西医还不到两万人,中医却有几十万,大多散在农村和小城,老百姓看病主要靠这些中医。 毛主席太清楚这个实情,他早就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中医排第一。 1955年4月,他在杭州请针灸专家朱琏吃饭,聊起朱琏写的《新针灸学》。 他把书全看完了,还跟朱琏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能解释针灸的原理,针灸反过来也能给这个学说提供实际材料,研究好了能丰富现代医学,甚至能改改医学理论。 开饭举杯的时候,有人提议祝各界大团结万岁,毛主席摆了摆手,自己先站起来,举着酒杯说:“今天要祝针灸万岁。” 他看着在座的大夫们,喝了一口酒接着说:“别把针灸当土东西,它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会用。” 这话是给中医正名,也是给那些崇洋媚外的想法敲警钟。 在他的推动下,新中国废除了排挤中医的旧条例,把中医纳入公费医疗,建了三百多家中医医院,还办起了中医高等院校,刘惠民就成了山东中医学院的首任院长。 西医学习中医成了热潮,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人才慢慢成长起来。 现在针灸已经被一百多个世卫组织会员国认可,服务遍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当年毛主席的预言真的实现了。 老传统里的好东西,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变成护佑民生的宝贝。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过中医治大病的真实经历吗? (信源:毛泽东的中医情结:称其为中国对世界贡献之首——中国经济网)
